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自我、埋我、無我



   讓我們先來探討「自我」,一般人一直以為站在鏡子前看到的這個「我」就是我,其實不是。

   如果相信輪迴,那麼,我這一世是 little boy,上一世是李四,再上一世是孫三,再上去是錢二,更往前是趙一,如再往前推,可能是一隻恐龍。真正的自我到底是哪一個?是 little boy、還是李四、孫三、錢二、趙一、或是恐龍?

   你知道答案的,對吧?真的,以上皆非。

   那麼我到底應該做哪一個自己呢?應該要為哪一個「我」的夢想和目標而前進?應該要肯定哪一個「我」才對?

   世人所認知的「自我」,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和概念,不是真正的自我。為什麼說「暫時」,因為在這一世,我以為我自己是 little boy;而在上一世,我只知道自己是李四。但每一個人世都是短短幾十年就過去了,在宇宙無始無終的恆久時間裡,這幾十年真的有如電光石火,一閃即滅。

   聽說印度有句古諺語,說是:「每個人都會死,但大家都故意裝作自己永遠不會死的樣子。」

   世人有意無意地逃避這個真相,或者盡量避免這個真相,只是傻傻而頑固的緊抓著自己所以為的「自我」不肯放手,因為放開手,連這根小小的稻草都沒有了,會害怕的要死!

   連「靈魂」也是因為害怕自己變成空無、什麼都沒有了,想要有個東西來證明這就是自我,因為這個心念,所以才產生出來的。佛教認為從人死後到輪迴之間,有四十九天的等待時間,在這四十九天裡,是以「中陰身」的狀態存在。中陰身輕淡如煙,沒有物質實體,人們所看到的「陰魂」,就是這個樣子。

   佛陀獲得徹底的大覺悟之後,明白沒有「靈魂」這個東西,在輪迴轉世的不是靈魂,只是第八意識而已,就是「藏識」或稱「阿賴耶識」。在唐玄奘法師所寫的《八識規矩頌》中,就這樣形容阿賴耶識:「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阿賴耶識,或古時佛家先哲稱之為「本性」、「自性」、「佛性」,這才是真正的「自我」。可是,這又是什麼東西呢?

   古時候科學不發達,不了解有「生命能量」的存在。因為能量看不見也摸不著,看起來是空空的,所以古哲用「空」或「虛空」來代表。但這個「空」不是真的空空如也,而是能產生萬物的,因此古賢說:「虛空不空,虛空無盡藏。」

  《心經》上也這麼說:「五蘊皆空。」並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指的是物相,「受想行識」則是心念。我們如果用「能量」來替換以上的「空」字,那這整句話就很淺顯易懂。

   阿賴耶識、本性、自性、佛性,就是這個「空」,也就是「生命能量」。

   講到能量,底下就需要以科學的角度來講才清楚。並不是我們每個人自己有一個獨立的生命能場,能量場的形成和組合不是那樣子的。

   一根磁鐵會產生磁力線,形成一個磁能場(field)。如果將兩根或更多根磁鐵靠近放在一起,雖然每根磁鐵自己有一個磁能場,但所有這些磁能場會互相影響而組成一個整體的磁能場。

   整個宇宙是一個整體的生命能場,而我們每個人只是這整體能場的一小小局部而已。但這個局部能場並不是獨立的,是一直和整體能場永遠相連在一起,無法分割出來。並且局部能場和整體能場的能量也一直在互相來來去去,只是表面上看不出來而已。

   這局部的生命能場因為某種原因(因緣業結),而附著在一個由能量轉化成的物質身體上面,以便進行和處理一些事情和狀況(因果業報),這就是世人自以為的「自我」。

   這因為需要而暫時由能量轉化成的物質體,無法持久,有生成,也會有敗滅,最後又解崩回到能量狀態,這就是佛陀說的:「成、住、壞、空。」

   這個物質身體、這一世為人,都是短暫的過程和現象,照佛陀的說法,這過程和現象如夢似幻、像電光泡影,雖然五彩絢爛,但乍閃即沒。

   做夢中的自己,肯定夢中的自我,相信夢中的自我,在夢中向夢中的理想和目標前進,登上夢中的自我的高峰,在夢中自得自滿。南柯夢醒,黃粱未熟,這時會不會為夢中的辛酸苦甜而感到好笑?

   這個「我」應該堅持下去,還是應該把它埋除掉?

   埋除掉這個假象的「自我」,自我都沒有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哪裡還會有因為自我中心而產生的貪嗔癡呢?這就是佛性的展現,也是徹底的解脫,達到涅槃寂靜!

(可惜「知道」不代表能做得到,所以才要修行修心,大家一起努力精進吧!)

 曾有人說既然一切都是空幻的,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努力、還要用功求學?這是「放棄」而不是「放下」。

 投胎為人不是偶然的,一定有原因,也許是來接受果報,對我們以前世所造的因和業負完全責任,並且藉著這個機會,學習成長。

 我們了解所有事物的本質都是空的,包括我們所以為的「自我」都是如夢似幻的,這能幫助我們容易看得開、放得下,而不會執著。

 《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明白這個道裡,才能不忮不求、豁然大度、達觀開朗、安然自在。只要自己確實有盡力,成功失敗、毀譽得失,都不要緊,不會執著於這些世間概念,因而可以成不驕、敗不餒,不管外界如何,內心如如不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