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空無非道

(※轉載老師寫的文章※)
 
    空無非道
——兼談緣起性空真空妙有
201083日)

    自釋迦圓寂100年左右,部派佛學出現,僧團分為“大眾部”和“上座部”兩派,史稱“根本分裂”。後來兩派繼續分裂,又衍生出幾十個部派。因對釋迦所說道理見解不同,部派間興起了“空”與“有”的大辯論。大家各執一端,爭持不已,“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膠著於爭辯狀態而停滯不前,佛法真諦也就難得一聞。到了西元1世紀後,大乘佛學出現,這種辯論更趨激烈,眾人往往樂此不疲,以至逐漸形成了大乘“空”、“有”兩宗。這樣就導致了學佛者馳走於經典章句,爭勝於大乘小乘,析義於空有兩邊,以詞辯為智慧,以走邪為創見,博聞強記而缺少體悟,紙上談兵而沒有實證,越辯越玄,越走越遠,佛學真諦更是衰微。有些現象,到了西元7世紀,唐代高僧玄奘西赴印度求法時,還曾親身經歷;至於傳聞,在《大唐西域記》一書中多有記載,有心者閱覽便知。
 
    大乘“空宗”因龍樹《中論》而大顯其名,傳入中國後,佛學講空的觀念便廣為傳播,“有宗”逐漸不為人知。現如今,人們錯以為佛門就是空門,誤以為學佛就是學空,就從這裏來。人說“真理越辯越明”,但二千多年來,佛學“空”與“有”各執一端的爭辯,卻是越辯越模糊,使人難識佛法真面目。殊不知釋迦說法,有如最高明的醫生,因病處方,對症下藥;沒有機械固定的專方藥物,唯有辨症施治的指導原則。空與有,為世間萬物萬象相對的兩面,就像治專病的藥方藥物,只是破除眾生執著的方便之法;而度眾的指導原則,也即寂滅涅槃的總法門,卻是那個非空非有,超越兩端,泯滅對待,自心本性清淨圓滿,沒有分別執著妄想的“無分別智”。先哲對執著于“物我為有”的人說“空”,是要他空掉自己的物我欲望,達到無物無我無念無相無住寂滅涅槃;對執著於“一切為空”的人說“有”,是要他認識到有大道本源存在,以便生發大愛心為眾生服務埋我解脫。故執著於“有”,和執著於“空”,都不是大道的境界,都不是釋迦傳授的“寂滅涅槃”。也就是說,佛學的真諦,不在於“空”和“有”的含義爭辯,而在於實踐埋我度眾,達於非“空”非“有”、不執著、無分別的寂滅入○解脫境界。
 
    自龍樹以後,“空宗”又發展出“緣起性空”和“真空妙有”的說法。其實,文字也好,語言也罷,甚至圖像、數術等等世間思維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于世傳道,固然離不開這些世間的思維方法,但在理解其意後,卻又必需放棄這些世間的思維方法(種種念相),也即要進入無思維狀態,才能感悟大道——佛法真諦;若只在世間思維方法上下功夫,必然背離大道無法獲得真諦。可以這樣說,若人總是執著、計較“緣起性空”與“真空妙有”等等語言文字,進行抽象思辨,其含義就會越辨越多,甚至無窮無盡。無窮無盡的邏輯概念,就會導致無休無止地爭辯對持,也就恰好中了波魔毒計,而害了“分別”頑症,完全與釋迦所證所授的“寂滅涅槃”背道而馳!釋迦傳法,其目的是要學生在看破“物我”真相後,不能再執持物我、留連於虛幻念相,更不能於此虛幻念相邏輯相生、由妄至妄沉淪;必從心放下一切而不執持,息滅分別達到“無分別智”,於世埋我度眾隨緣處置,不著任何念相永處於○,經典稱此為大自在身,也叫般若妙智慧,還名無餘大涅槃。正因如此,佛學才被概括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人有分別、執著、妄想,猶如漏水的船沉淪江海,只有修學“戒定慧”得於無漏,並舀出船中漏水,才能順利駛向彼岸——寂滅涅槃——人的本源故鄉。戒是制妄,就是克服“貪瞋癡慢疑”於物我的妄想;定是止妄,就是止於無念無相無住的無妄想境界;慧是破妄,人執著物我為實,貪瞋癡不盡,產生的苦惱也就無盡,釋迦宣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涅槃”大道之理,意在使人破除對物我的種種虛妄執著,告誡世人當以無我大智慧隨緣處世解脫。

   “緣起性空”、“真空妙有”兩個講法,共同且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讓人執著於物質的生滅、有無現象,並以此錯誤看待元真、大道、本性。這樣一來,就會流弊無窮,貽害不盡。一些人執著於文字,以為“緣起性空”是說自性本空,並認為大宇除了因緣聚散,其餘什麼都沒有;又以為“真空妙有”是說自性真空,且認為大宇只是無中生有、有還歸無的物質變化。“空”字一直貫穿到底,世界是空,宇宙是空,甚至連元真大道、本源本性都是“空”,都一概否定。但這種人又往往出現一個可笑的現象,姑且稱“自我悖論”——其他的都看“空”了,唯獨“我”字不空,且還“主宰”一切。假如自性就是空,修道就是修空,那麼,釋祖得什麼道?世間一切本來就是空,這空還需要修麼?這種把圓滿俱足的永恆本源、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等同於轉瞬即逝、即生即滅的物質現象的觀點,是早就被佛陀斥之為頑空、無記空的“斷滅”邪見,一些人卻還以為自己識得大乘秘訣而到處兜售販賣。因此,為了破除這種偏見誤解,以及防止產生歧義,恢復釋迦正宗,“緣起性空”應該表述為“緣起相空”,“真空妙有”應該表述為“非空非有”也即“寂滅涅槃”,方為妥帖。為什麼呢?為明確兩者的含義起見。“緣起性空”,其意應限定在:世間萬物萬象都因緣聚散而沒有實性,緣生緣滅的現象只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性空”即是“相空”,是指現象空無實性,只是一個變化過程,故修訂為“緣起相空”。“真空妙有”,其意應限定在:人及萬物的本源俱足一切、演化一切,但又不是世間任何思維方法可以說明的;“真空”是說本性清淨、無念無相、無分無別、入○寂滅,“妙有”是說本源微妙、無法言喻、俱足一切、演化一切,故修訂為“非空非有”或“寂滅涅槃”。一切的本源,釋迦稱元真或真如,因為不可思議,故當入○體會,即要不著一切念相,非空非有、實空不二、寂滅涅槃才能直覺契合。如此,才合釋祖之意,才能正本清源。
 
    對“空”與“有”概念的正確運用,一些無上乘的經典有明確記載,包括被稱為小乘經的四部《阿含經》(其實也是大乘、無上乘)。這裏以大家比較熟悉的《金剛經》裏面的一句話為例,試為說明佛法“以空破有,以有破空,空有互破,不立空有”的規律。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句中“凡所有相”,是“有”,“皆是虛妄”,是“空”,這是以空破有;“若見諸相非相”,是有空合一、空有互破;“即見如來”,是不立空有,也即不著空有、超越相對,達於寂滅境界。這種從有推進到無,再從無推進到無無的規律,就是道法的形式邏輯,是從世間思維方法、語言文字表述的角度來說的,以便人們明晰把握;但道法沒有辯證邏輯,因為辯證就意味著事物的對立統一,而大道本身卻是無對無執,非空非有,無有言說,不可思議,入○寂滅,如如自淨的。故需強調,學道者必須隨講隨掃,隨做隨擦,不著念相,不持分別,歸於大道,入於涅槃,才是出世菩提之路。《金剛經》全文都是道法,為釋迦處於無分別狀態隨方解縛的大智慧流露,其主旨就是“無相無住”,也即破除世人的各種妄想執著,以無上正等正覺菩提之心(即無分別大智慧),歸於如如不動清淨本源故鄉。故先覺講“空”講“有”,只是隨緣而講;我等在達意的基礎上,也應當以不執著、無分別心看待。
    
    觀音老師傳示的生命能哲理——世出世法門,是繼承了釋祖所悟真諦於世運作的“不二法門”,創造性地把世間萬千方法概括提煉為物法、心法、中法,加上出世間法的道法,組成了物、心、中、道四法,讓人一目了然又方便運作,可以迅即頓悟而隨緣處世,埋我度眾徹底解脫,達于釋祖所傳“寂滅涅槃”無上境界!四法若以“有”與“空”來表述,便是:有,物法;空,心法;有空雙立,中法;非有非空,道法。依此便可知曉:執著於物我為有者,是最低級認識,物法;執著於物我為空者,是第2級認識,心法;執著於空有雙立互相轉化者,為第3級認識,中法;無執著無念相無分別者,為最高級認識,道法。釋迦所講“寂滅涅槃”,人必以道法達於入○無分別的狀態始可真切感受;若以“真空妙有”來述說,就落入“空有雙立”的第3級認識,與第4級道法有天壤之別。而“緣起性空”,依師四法判斷,便知也只是第3級的中法:緣起為有,現象雖有而本質為空,故也是“空有雙立”的辯證認識,說明此仍只是世間法,不是最終涅槃寂滅的道法。這裏所說世出世法門哲理,限於篇幅,極為簡單。若有興趣者,請自讀《生命能》一書,就可以瞭解世出世法門全貌,若加以埋我度眾的實踐,必迅速達於寂滅涅槃的境界——明心見性歸返本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