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與度眾》轉載文章
(作者:滴水入海,發表於2012年5月28日)
問:佛學講六道眾生,畜生也要度。生命能的埋我度眾,是不是“六道”都在其內?
答:先說對討論的態度。大家討論交流的目的,在于認識自己的本性,認識生命的本源,從而自覺確立起正確的生活目標——真誠地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埋我度眾歸本返源。否則,就名詞概念上論來辯去,僅僅是想當然和空推理,與本性沒有什麼關係。埋我度眾成了空話,人生就仍然是昏昏漠漠,曲曲折折,磕磕絆絆,不識原路回家,不得歸返本源。這裏就“什麼是度”、“什麼是眾生”,簡單談談個人的一點粗淺認識,僅為交換意見,並請教于各位大德學友和老師。謝謝!
什麼是度?
佛陀徹悟的解脫大智慧,包括觀音老師傳示的生命能,都是他們親身埋我無我禪定入〇而得的大道真諦和人生真理。這個真諦,是啓發人們覺識生命本性,洞達事物本質,以及恢復本性和回歸本源的大科學、大哲理、大德行。這就是先哲們所說的本來意義上的“度”。也就是說,度,是為了讓執著于私我、沉迷于物欲而產生無盡貪瞋痴的無明眾生,去深刻反省私我、物慾、貪瞋痴對生命本身和社會發展所造成的危害及破壞(也即沉淪和作惡),重新喚醒良心認識本性,從而以無分無別的大愛及無念無相的埋我行動,走完短暫的人生而歸本返源,此稱至善大德和覺悟解脫。總起來說,度有三層意思,也即願、行、證或說思、修、證三步驟。一是啓發、引導、改造認識,聽聞道理、接受道理而生菩提心發大宏願;二是端正心態和行為,進而自覺埋我無我、大愛無分別,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踐行並不斷改進以圓成大宏願;三是明心見性歸本返源,實證佛陀大智慧傳示的大道境界,常處無分別智,隨緣入〇寂滅。
什麼是眾生?
明白了度的意思,那麼度的對象也即眾生是什麼,不就很清楚了嗎?地球上,誰能聽懂、領悟佛陀及老師等先哲們傳示的大科學大哲理?誰能學習、效仿佛陀及老師等先哲們身體力行的埋我度眾大德行?除了作為同類的人以外,其它類動物能懂能行嗎?既不能懂又不能行,能稱為覺悟和解脫嗎?就算是同類的人,若固執于一己之見,佛陀也奈何不得度化不了。在佛陀住世的古印度時代,佛陀身邊就有很多人無法聽懂、接受、實行其提倡的眾生平等、慈悲大愛及無常無我寂滅涅槃之道,甚至于還有一些惡毒誹謗和人身攻擊的事情發生,佛陀有什麼辦法呢,只能隨緣而不生對立埋我于〇呀。
現在生活中常見的所謂度動物、度祖先,實際上是對佛陀度眾的一種誤解,甚至歪曲。觀原始佛學經典,作為歷史真實人物的佛陀,在慈悲大愛引導人們覺悟解脫的同時,也以慈心對待萬物。不管萬物是有生命或非生命,都會珍惜愛護,不浪費破壞,不隨意傷害。“不殺”的戒條,或許就從此而來,而且需要還原到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中去考慮才有現實意義。二千五百年前,古印度還處在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奴隸君主草菅人命,農奴不如馴養的牲畜值錢;社會動蕩,戰亂頻頻,生命財產不得任何保障;連年戰爭,物資貧乏,人們輾轉遷移不得休養生息。作為受人敬仰的佛陀,學生分佈於社會各個階層,在家眾多過出家眾。提倡“不殺”(動植物都要愛護,何況人命呢),提倡慈心愛心的良好風尚,完全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團結和人們的休養生息。這是多麼有現實意義和大利益的事情!若只停留在愛護動物,甚至不打害蟲蚊蠅蟑鼠,卻與同類惡鬥而貪慾攫取他人用血汗凝成的社會物質財富,豈不完全失去了佛陀的告誡本意?故“度”字雖同,其義及用處完全不同。若只是想當然,以為度眾覺悟解脫與“度”畜生一個樣,那也太看低了佛陀覺悟及導人解脫的大智慧了。現在人們理解的“度”眾生,往往就是愛護動物,養寵物為其最高境界;“度”祖先,也無非就是活著的人,從祖先物慾滿足的角度,想當然地做著生者與死者“陰陽界”的利益交換。這些做法,與元真大道的因果定則、佛陀度眾的思想及行為隔若霄壤,卻被奉為正宗而大行其道。是耶非耶?功耶罪耶?留待良知,自己品味。
再從傳世經典的角度來看。佛學所有的經典,都是以人類的語言和文字來述說和記錄,也往往都是圍繞著“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來說的,其中並無關於如何度化畜生的經典吧?我至今未讀到過、也沒聽說過有什麼“度馬經”、“度牛經”、“度狗度貓經”、“度雞鴨魚蟲經”……(陋見寡聞。或許有見過者,請推薦一下)可見,先哲的度眾,都是圍繞著既有分別妄想又能覺悟本性的“人”展開的教育,引導因貪慾而迷失了本性的無明同類,走向無私無我(無貪瞋痴)、慈悲大愛而明心見性解脫。
覺悟的學術
佛陀的教誨,本來就是一種導人覺悟解脫的優雅學術。但在佛陀圓寂100年後,因為社會的發展變遷,逐漸形成了現在大家認為的佛教——宗教部派,從而對佛學產生種種宗教解讀和派別體系。褪去宗教外衣及穿鑿附會,用現在的話說,佛陀是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教育家,是慈悲大愛、埋我度眾的身體力行者和光輝榜樣。
我們現在學習觀音老師傳示的生命能,就要正本清源,重新釐清佛陀大智慧的傳示,只講導人埋除私我大愛無分別的大科學、大哲理、大德行,並落實在生活中,明心見性,利人利己,覺人覺己,歸本返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