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心經》的涵義



《心經》的涵義

 《心經》是從《般若經》抽出來的精簡心要,所以稱為《心經》。《般若經》厚達六百多卷,而《心經》只有少少兩百三十字,如沒有讀過《般若經》、或是沒有對《般若經》略有了解的人,很難清楚明白《心經》在說什麼,只從經文字義去猜測,不容易弄懂內容真意。

 《般若經》是釋迦佛祖在和大弟子舍利弗,及其他尊者、菩薩們,一起討論菩薩應如何修行。《心經》裡的「舍利子」,就是舍利弗,中國古時尊稱有德之人為「子」,例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舍利弗本身也是得道獲得解脫的大羅漢,所以唐三藏玄奘法師在翻譯《心經》時,循中國習慣,將舍利弗翻譯成舍利子。

 「般若」是梵文的音譯字,意譯的話是:“智慧”。

 「波羅蜜多」也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是:“到彼岸”、或“(比喻度到解脫的彼岸)。
 
 般若波羅蜜多」的意譯則是:“到彼岸的大智慧”。

  最後的咒語「揭諦、揭諦,...,菩提薩婆訶。」很多人以為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咒」,但實際上這只是結尾的一句祝禱詞,印順法師曾照字義翻譯成中文如下:“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願大家都到彼岸去啊,覺悟、吉祥圓滿成就!”

  曾有老師向我解說,如果說“彼岸”,容易讓人起分別心,以為既然有“彼岸”,那麼就有“此岸”。這也是唐三藏玄奘法師故意不將“般若波羅蜜多”照字義翻出來(字義是:到彼岸的大智慧),也故意不將最後的咒語翻譯出來,卻只保留原音的原因。

  其實覺悟了的人,就知道沒有“彼岸”、“此岸”之分。未開悟前,以為佛在天邊、彼岸遙遠難達。開悟以後,佛在心中,自身即佛(究竟的覺悟者),此岸即彼岸。

  真正的「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指的是『般若波羅蜜多』,這句『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菩薩的「般若波羅蜜多」修行法則,照《般若經》裡說的,就是以般若智慧來引領的六度修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整個《心經》是說我們所自以為熟知的世界萬物,其實都是如幻如夢一般的空,都不是真實的,是如空似幻的而已。了解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執著,不會去在乎和計較那些富貴貧賤、榮辱得失、生老病死。不去在乎和計較這些造成苦厄的因素,那麼我們就能安然度過所有的苦厄。

 《心經》是靜坐、或稱禪坐的指導口訣精要,要自己去靜坐,才能體悟,也就是用自己的身體去感悟《心經》所說的那一切情形。

  人在什麼時候會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在什麼情況下會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智亦無得?

  很簡單,靜坐到入定階段,五官的感覺都沒有了,手腳也沒有知覺,心中一片澄明清淨,無雜念、無妄念,無念、無相、無住。

  禪坐入定,對自己身體的感覺沒有了,但對四周卻又清楚明白。那時候空和有互相存在,彼此融合,就應證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那句話。

  進入深定之後,也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那時心中完完全全淨空(五蘊皆空),在那種情形之下,根本沒有任何罣礙。無罣礙,自然就沒有恐怖顛倒夢想,一切苦厄都不存在,所以“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菩薩的六度修行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修行循序漸進,般若(智慧)須由禪定中來。

  但也不要以為禪定可以得到什麼「智慧」,禪定就是禪定,是空的,是無所得的,不是真的有一種智慧可得,所以佛祖說:「無智亦無得。」

  我們的佛性、本性、自性原來也是空的,六祖慧能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禪定靜坐,經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結果,證實能夠平緩身心壓力。會妄想感覺恐慌,大多是壓力引起的,靜坐解壓,這些應能解除。

  靜坐的時候,要求做到「無念、無相、無住」。

  無念」:就是要沒有雜念、妄念。一靜坐,雜妄念紛紛從腦子裡冒出來,這是自然現象,不必擔心,但一出現雜念妄念,立刻從腦中排除丟掉,盡量維持沒有雜念和妄念的狀態。

  無相」:沒有影相,腦中一起任何影相,也立刻拋棄丟掉,那怕生起的是佛菩薩的影相,一樣只是一種雜念和妄念罷了,立刻抹去。

  無住」:不執著。對所有的念相和人事物都不執著,也就是“放下萬緣”,不去攀援任何的人事物。在靜坐時會有些感覺生起,不要去執著這些感覺,全部放下,全部捨棄,全部放空。

  達到深層入定的那一刻,就是我們接觸「本源」故鄉的時候。在靜坐中修練「無念、無相、無住」,習慣了以後,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於念而無念、於相而離相」,對一切外境攀緣都不執著。不管外境如何變化起伏,內心如如,自在不動。

  這樣自己去體感證悟,不需要咬文嚼字,自然就能體悟《心經》。如果只是在文字上用功夫,難免「隔鞋搔癢」,抓不住要點。甚至有時走入歧途,越想越離譜。原來教我們要無念、無相、無住的《心經》,反而成為「起心動念」的執著了。

  佛所說的各種方法,歸結起來,就是在處理「心念」的問題。念善是佛,念惡成魔。一念執著,苦厄煩惱;一念放下,清涼自在!

  聖嚴法師說:心經說的全是人的問題,是為「人」而講的;身心雖是空的,唯有不執空、有,才是真解脫。
 
    聖嚴在《禪的智慧》書裡,對「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一句話的解譯如下 (書中的第076頁):

  「佛陀說:『如果你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察覺到五蘊不存在,就能超越一切苦厄。』

  「諸佛菩薩都體驗到五蘊不存在,但開悟者依然能從眾生的角度來看事情,他們知道眾生與五蘊牢不可分。」

   祝願大家都能早日成為身自在、心自在,處處靜觀皆自在的覺悟者(菩薩)

 
(圖片:趙孟頫所抄寫的《心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