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透處幾多般
忽然撞著來時路
始覺平生被眼瞞
--- 宋‧白雲守端禪師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雜阿含經》第31卷88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無學三明。何等為三?謂無學宿命智證通、無學生死智證通、無學漏盡智證通。
「云何無學宿命智證通?謂聖弟子知種種宿命事,從一生至百千萬億生,乃至劫①數成壞,我及眾生宿命所更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受分齊②;我及眾生於此處死、餘處生,於餘處死、此處生,有如是行、如是因、如是信,受種種宿命事,皆悉了知,是名宿命智證明。
「云何生死智證明?謂聖弟子天眼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善色、惡色,上色、下色③,向於惡趣,隨業受生④如實知⑤;如此眾生身惡行成就⑥、口惡行成就、意惡行成就,毀ⓑ謗聖人,邪見受邪法因緣故,身壞命終,生惡趣泥犁⑦中;此眾生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不謗毀聖人,正見成就,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人中,是名生死智證明。
「云何漏ⓒ盡智證明?謂聖弟子此苦⑧如實知,此苦集⑨、此苦滅⑩、此苦滅道跡⑪如實知;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漏盡智證明。」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觀察知宿命, 見天惡趣生,
生死諸漏盡, 是則牟尼明。
知心得解脫, 一切諸貪愛,
三處悉通達, 故說為三明。」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
三明是阿羅漢所能通達無礙的三種智慧神通:
宿命明能讓人瞭解「因」,知道過去苦而厭離;天眼明能讓人瞭解「果」,知道未來苦而厭離;漏盡明則能讓人斷盡煩惱而解脫。再者,宿命明可破除常見,天眼明可破除斷見,漏盡明則遠離這二邊而安住於中道。
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分別稱為「宿命智證通」、「生死智證通」、「漏盡智證通」。
聞、思、修、證
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须陀洹建立苦空无常无我之正知见;斯托含依正见断恶法修善法初得法益轻贪嗔痴三毒;阿那含继续精进得贪嗔痴不复起;阿罗汉断除欲本熄灭诸念断尽一切结使,具四谛智。
階位 | 簡稱 | 輪迴的束縛 |
---|---|---|
須陀洹果 | 初果 | 天界與人間往返最多七次就能涅槃。 |
斯陀含果 | 二果 | 天界與人間往返最多一次就能涅槃。 |
阿那含果 | 三果 | 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
阿羅漢果 | 四果 | 證得涅槃、解脫輪迴。 |
《雜阿含經》26卷第64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善觀察,如實善觀察者,於三結①斷知②,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③法,決定正向於正覺④,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⑤。」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
① 三結: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斷除三結,即為初果聖者。
② 斷知:因捨斷而徹底了知。
③ 惡趣:壞的往生處,即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④ 決定正向於正覺:必定正確地趨向正覺,指初果聖者不會退轉,遲早會證得涅槃。
⑤ 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就能到達苦的盡頭(涅槃)。
《雜阿含經》26卷第646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①;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②;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③;定根者,當知是四禪④;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26卷第655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禪;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此諸功德,一切皆是慧為其首,以攝持故。」乃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① 四不壞淨:對佛、法、僧、戒的堅固信心。
② 四正斷:正確地勤奮於四個層面:(1)已生惡令斷滅、(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其中「斷」指決斷,引申為勤奮的意思。另譯為「四正勤」。
③ 四念處: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1)身念處、(2)受念處、(3)心念處、(4)法念處。
四念處註解:
① 身身觀念處:正念安住在身體上,覺知當下的身體狀態或本質。
② 受受觀念處:正念安住在感受上,覺知當下的感受是苦、樂、不苦不樂。
③ 心心觀念處:正念安住在心念上,覺知當下的心念是否有貪、瞋、癡等狀態。
④ 法法觀念處:正念安住在諸法上,覺知五蓋、七覺支等法,進一步則可調伏五蓋、培養七覺支、證知四聖諦。
「七覺支」指覺悟的七個要素。七覺支包括:
聖嚴法師説:現在學佛的年輕人大多在抱怨佛教典籍難懂難讀,那是由於他們看的佛書太少,同時也沒有看到大部的佛經。比如大般若經、大涅槃經、華嚴經、法華經、維摩詰經等,至於阿含經,看的人就更少了。其實,如果真想看佛經,應該先由阿含經看起,接著看法華、華嚴、涅槃、般若,那麼,可能很多人會認為佛教經典比基督教的新舊約要淺顯易讀。
有人問,一切法是無常的,為什麼佛永遠是無量壽呢?
《楞嚴經》:「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宣化上人的《楞嚴經》淺釋:「隨眾生心 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意思是隨九法界眾生勝劣之心,應其所知大小之量,隨緣顯現其用,令眾生都能滿足,循着每個眾生之業感,而現其應得之果報。
按照整段話來說,是在講妙覺真心,靈明自性,如來藏性,(阿賴耶識)。這個如來藏性阿賴耶識,妙覺真心,人人本有,以無明心動,發起十二因緣,投身入胎,又根據每個人的緣法果報不同,產生各式各樣的人生境界和境遇,結果。這就是每一個人的人生都不會一摸一樣的相同,而是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境遇,可是來到這五濁惡世,有了這個肉體,六根,七情六慾六塵所障,「迷了」,忘失本心。因為習慣了這種業力習氣,認假作真,反倒把「真心」忘記迷失了!
「性」本來就是空的,而只有真正空了,才能生出妙有,空與有是分不開的。四大本來清淨、自然清淨,它充滿法界,無所不在,而你能了知的那個量,取決於你智慧的大小,依賴那股業的力量,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
什麼叫作「應所知量」呢?比方說,你功夫好,定力高,你的功能就強,所知量就大。再比如說,你在那裡叫:「哎呀,我的身體好痛啊!」旁邊人叫你忍一下,輕點叫,那個旁邊的人不曉得你痛的程度,你的所知量知道你自己痛的程度,他的所知量不知道。聽同一個理論,同一句話,每個人理解的深淺也都不同,也是「應所知量」的不同。
「循業發現」,各人的業力不同,智慧不同,理解的就不同。氣派大的、智慧高的人了解得就多。
南懷謹:
佛告訴阿難,「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周遍法界是無所在,無所不在,處處都是道。「周遍法界」,等於虛空一樣,遍滿這個虛空。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自性在哪裡?阿難天天要明心見性,他說你到哪裡見啊?「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到處都是啊,自性本來在這裡。但是你要見嗎?見不到。可是你真想見,可以了,「隨眾生心」看你的心有多大,「應所知量」你所知的量有多大。你智慧大、心量大的人,就曉得這個自性就有多大。
所以佛在這裡說了老實話,自性在哪裡見?「性色真空(物理世界裡可以見)。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寧有方所。」你的善業成就了,功德成就了,一下就明心見性了。
隨眾生心(這個心是不是本體的心,是後天的妄想心)。應所知量(應就是感應,你所知的範圍有多大,那個量就多大,它是無量無邊的,可是你所知的範圍多大它就多大叫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跟着你的業力,這股力量、心力發現的)」。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