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驪珠集》聖嚴法師著 (書摘) 上
第三章 曹溪及其門下
p.96 (五祖弘忍) 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慧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p.100 薛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曰:「明與無明,真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滅,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為道。」…「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p.101 師示眾曰:「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三昧。」
p.109 (荷澤神會) 師於大藏經有六處疑,問於六祖…。 六祖答曰:「定則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見自知深。」…「前念惡業本無,後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後代人天不久;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說即心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
p.110 無念無作為最上乘 ─ 真三摩提,法無去來,前後際斷,故知無念為最上乘。曠徹清虛,頓開寶藏,心非生滅,性絕推遷。自淨則境慮不生,無作乃攀緣自息。吾於昔日轉不退輪,今得定慧雙修,如拳如手,見無念體,不逐物生,了如來常,更何所起,今此幻質,元是真常;自性如空,本來無相。既達此理,誰怖誰憂?天地不能變其體,心歸法界,萬象一如,遠離思量,智同法性,千經萬縷,只是明心。既不立心,即體真理,都無所得。告諸學眾,無外馳求,若最上乘,應當無作。 (《景德錄》卷二十八)
第四章 馬祖門下
p.126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大珠慧海) 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師曰:「饑來吃飯,困來眠。」 曰:「一切人總如同師用功否?」 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師曰:「他喫飯時不肯喫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p.131 僧問:「如何是大乘頓悟法門?」 (百丈懷海) 師曰:「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捨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俱歇。一切攀緣,貪嗔愛取,垢淨情盡。對五欲八風,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
p.132 問:「如何得自由?」 答:「如今對五欲八風,情無取捨,垢淨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如木石,亦如香象截流而過,更無滯礙。此人天堂地獄所不能攝也。」
p.144 (虔州西堂智藏禪師) 師經西堂,後有一俗士問:「有天堂地獄否?」 師曰:「有。」 曰:「有佛法僧寶否?」 師曰:「有。」 更有多問,盡答言有。 曰:「和尚恁麼道,莫錯否?」 師曰:「汝曾見尊宿未耶?」 曰:「某甲曾參徑山和尚來。」 師曰:「徑山和尚向汝作麼生道?」 曰:「他道一切總無。」 師曰:「汝有妻否?」 曰:「有。」 師曰:「徑山和尚有妻否?」 曰:「無。」 師曰:「徑山和尚道無即得。」
第五章 百丈、南泉及潙山門下
p.160 (潙山靈佑) 師上堂示眾云:「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妄詐心行,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得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中略) 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
p.169 (黃檗希運) 凡人皆逐境生心,心隨欣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則境空,境空則心滅。不忘心而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耳。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復何求哉?(中略) 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中略) 你如今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久久須實得。但為你力量小,不能頓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須得箇入頭處,自然會去。(《傳心法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