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五蘊皆空


五藴皆空


(轉載柯老師的文章)


  讀師之經典《心經》,知五藴皆空,而於日常生活,處處感受卻是五藴不空。那麼這五藴皆空怎樣理解、感受和體證?


  五藴,即色藴、受藴、想藴、行藴、識藴。色,即物質軀體;受、想、行、識,即心理活動;藴,積聚虛妄物塵念相、執著顛倒以為真實而遮障真如本性之意。也就是說,因對物質與自我的錯誤執著認知,從而使人迷失了如如自淨的本性,這物質和自我對人本性的遮障,可以從色受想行識五個方面來剖析解釋,故稱“五藴”,合起來就是身心——人人都說的“我”以及相關聯的“物質”。
  當今科學已證明,物質與心理,都只是一個瞬間波動振動流動的發展變化過程;這種萬物(包括生命)為光氣所成不斷聚散而“無物不流”的瞬間變化現象和過程,先哲經自身體證後稱之為“生滅法”或“有為法”,而把萬物的本源——元真統一場稱之為“寂滅法”或“無為法”。佛典《涅槃經》就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於剎那間的生滅現象、發展變化,不再執著,不再有為,也就是“生滅滅已”;此時無為,當下自在,心境無礙,無有苦樂,名為“寂滅”;“寂滅”為體,覺悟者同,但時空因緣各各不同,隨緣而用,名為“差別”。有為生滅者,為假、為空、為逝、為變、為垢、為苦、為自我、為現象……;無為寂滅者,為真、為實、為恆、為常、為淨、為樂、為真我、為本源……。故先哲說苦、空、無常、無我,亦說常(真常)、樂(真樂)、我(真我)、淨(真淨),這不是自相矛盾,也不是說“苦、空、無常、無我”之外,另有個“常、樂、我、淨”,而是說人若體悟到物質及自我“苦、空、無常、無我”而放下,不再執著於其中,無掛礙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就叫“常、樂、我、淨”了。師所言“五藴皆空”也同此理,不是五藴之外另有一個空,而是五藴本來就空無實性,所謂“當體即空”就是這個意思。


  實際上,從身心任何角度都能感受這個“五藴皆空”的境界,而實證這個境界,也就順利進入了“常、樂、我、淨”的無為寂滅狀態。我們平常所說的“我”只是色受想行識的聚合體,並非有個真實、能主宰的“我”存在;可是我們一般不這麼認為,反而認為此身即是真實的“我”,是個主宰,然後就有“我的”衍生事物:家庭、愛情、親情、友情、事業、成功、財富、健康……都以為是實實在在的。於此我們不妨作一下探討,由因緣所成的五藴身心世界——“我”,到底在哪裏?這個“我”是誰?瞬間變化的色藴究竟是不是“我”?受藴是不是“我”?想藴是不“我”?行藴是不是“我”?識藴是不是“我”?或者說,父母未生“我”前的受精卵細胞是“我”嗎?胚胎是“我”嗎?還是父母生“我”後的嬰兒是“我”?童年是“我”?少年是“我”?青年是“我”?中年是“我”?老年是“我”?死後火化了的骨灰是“我”?即是說,這個無時不變的身體和與之相關聯的心理活動就是“我”嗎?那麼,在受精卵細胞、胚胎階段時有心理活動麼?沒有心理活動,能稱叫“我”嗎?再說,在母體卵細胞還沒受精前“我”又在哪裏?骨灰化作灰塵湮滅後“我”又在哪裏?現在的生物生理科學,說身體是由係統、器官、組織、細胞、基因、雙螺旋的DNA分子、原子、質子……一層比一層小的“粒子”組合而成。那麼“粒子”從何處來?現代物理科學告訴我們,“粒子”從“場”來,此場稱叫“基態場”(基態,也稱真空,是場的能量最低狀態;場的其它能量狀態,稱叫激發態。粒子,只是場處於激發態時的現象;場現象的不同,是因激發態的粒子數目及其運動狀態不同。一切現象的本質是場),這“基態場”真空不空(充滿各種場),會無中生有——平衡的無形光氣能量運動變化,碰撞激蕩出“粒子”來,此碰撞產生的粒子通過瞬間生滅變化,分解組合,就形成了更多的“粒子”,這些“粒子”再聚散變化,以至形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再分解再組合……物質與生命由此誕生(因其本質為場,故稱場態物質、場態生命)。至於要問這“基態場”的平衡光氣能量從何來?物理學又告訴我們,說這是開天闢地的“大爆炸”以來,本就如此的了。當然,這樣的解釋,只局限於物性這個框框,未足以說明人的本性和元真本源,但對破除“五藴即我” 實性剛性的物化執著也足夠了,因為說來說去,最終說明了此身非“我”,由此身與外境結合而產生的心理活動也不是“我”,故要從平時執著“五藴即我”的錯誤觀念中,也即從色受想行識的執著中自覺走出來,清楚洞察身心一切,皆是五藴從產生到消亡、即生即滅微細變化的自然結果,而不再為其所惑。


  有一則消息說,許多年前,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奬的美國科學家,花了很長時間研究,並做了許多實驗以了解組成物質的次原子微粒。原先只知道這些次原子微粒以極快的速度,不斷地生滅變化。這位科學家決定要測出次原子微粒一秒中生滅多少次,發明了一種名為氣泡室的儀器,測量出次原子微粒一秒之內生滅了1022次方(即1後面有220)。“粒子”這麼快的生滅變化,連“瞬息萬變”一詞都不足以說明,只有用“即生即滅”一詞表述方為恰當,說明“物質”這個東西,真的就只是一個發展變化過程,本無實性。“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物質如此,由物質衍生出來的受想行識念頭,那還不是一樣的即生即滅本就虛無?這五藴的即生即滅現象,了無實性,那還執著個什麼呢?此即師實證體悟所說“五藴皆空”。我們需要注意,師之言說,為師禪定入○甚深狀態下,直觀體證得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非如以上邏輯推演或儀器實驗而來,因此在我們理解師意後,當遵從師之教導,埋我度眾,深入禪定,親自體悟驗證,不做文字概念推理游戲。敬盼敬盼!此為生命能學友能否走上徹底解脫正途的關鍵點,於此不得不提。比如那位科學家雖然發現了這個物質生滅的真相,但他並沒有成為覺悟者,還是和一般人一樣有著一大堆的煩惱,沒有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這是因為他所獲得的只是一種知識,而沒有親身體證真理。


  我們日常往往忘了“空無實性”的物質生滅真相,把知識、名利、地位……由此“五藴”幻化所聚的自身以及一切身外之物,都看成了實實在在;那喜怒哀樂、生老病死,都圍繞著自以為是的所謂“物質是實的”觀念發生和流轉;這眼前的件件樁樁事物,如同一條環環扣死的鎖鏈,束縛捆綁著自己,雖苦惱但又無可奈何。這種顛空為實的虛妄認知,豈能讓人解脫?故我們要先把認知正過來,正確認識物性本空、自我本無,然後親修親證“五藴皆空”入○解脫。至於前面所說物質的“基態場”,並不是孤立地存在且能夠無中生有的,而是環環無端、層層套生在元真“統一場”內,它的能量仍然是從元真“統一場”來,也歸元真“統一場”去,這來去都歸“統一場”的信息性狀,就是物質的本來面目。因此稱為場態物質。生命信息也來之於統一場,此統一場為一切本源故鄉,故生命信息還需回歸此本源故鄉,這就是人之靈明本性;覺悟體證此本性,並度化眾生同歸故鄉,即為“明心見性”,即達“五藴皆空”的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涅槃境界;此涅槃寂滅境界,可稱為“超高級場態”,亦可稱為“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如來”——超高級場態,本來就是元真全息信息能量,本來就是元真統一場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哪有什麼來去分別?故說無去無來即如來。也因如此,故稱場態生命。


  那種外求他佛如來加被蔭護,從而飛升榮登他岸世界的想法做法,是虛幻的而不是徹底的解脫,說透了不過是執著於“五藴”的自我“安慰劑”或“催眠曲”而已,是處於類似原始人類對元真大宇無知的恐懼感情籠罩下,加以道德感情包裝處置而求自個福報的生滅“有為法”,不具超越解脫的元真大宇感情,不是寂滅無我極樂之“無為法”者!故此類方法,仍會讓人掛礙恐怖,仍會讓人顛倒夢想,相對於埋我度眾、入○解脫而達於寂滅極樂境界的“無為法”來說,是不能同日而語的。正如市面上起勁叫賣兜售的月餅,幾個普通月餅售價幾百上千元,只是包裝精致但物非所值,著念固相的修為法,往往吹噓誇大效用而違背事物常理——元真大道定則,卻很投不明真相的眾生的口味而趨之者眾多。有志於徹底解脫者,千萬要擦亮慧眼,以釋迦佛祖“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三法印,看破那詞藻堆砌的“華麗外衣”和人云亦云的“空頭支票”,猶如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悉數洞察妖怪的本來面目,而不被其喬裝打扮的物像外表遮掩迷惑,否則不但白白浪費了寶貴精力和大好時光,而且又增添些物塵概念、我執法執,使本性遮障更深,就實在是得不償失了。“若以色見我(真我、本性、如來),以音聲求我,是(此)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清淨的本來面目)。”釋祖的當頭棒喝猶曆曆在耳,卻喚不醒灌了物質“迷魂湯”的人。俗話說:“商場”如“戰場”,是指要善於把握稍縱即逝的商業信息和機遇;其實,“道場”亦如“商場”,人生最難得遇大道解脫機緣,縱使遇到後體道途中也是陷阱多多。學友們,我們還需謹慎小心啊!


  既然色受想行識“五藴”都處在瞬間生滅的變化過程,這生滅之中並沒有一個“我”在,故這個人人都認為的“我”——身心——“五藴”聚合體,也就只是一個瞬間都在生滅變化的過程而已。一切都是那麼自自然然的剎那間生滅變化,即生即滅,即滅即生,也就無所謂五藴的“實在”了,沒有五藴的“實在”,豈有五藴的“空無”存在?“空”的概念是相對於“實”的概念來說的。“實”的現象,本質為“空”,也就是“實”即“空”、“空”即“實”;這種即“實”即“空”的狀態,說其為“實”吧又無實性,說其為“空”吧又非空性,非實非空,無可描述,不能分別,就叫“實空不二”,也叫“無實空”,也叫“入○”。故師在說了“五藴皆空”後,進一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藴空不二,就是“我”與空不二,“我”即是空,空即是“我”,沒有了“我”實“我”空的概念分別,也就達到了無分別的無我境界。無我境界,與道合一,無分無別,無念無相,世間出世間,一切歸於寂滅——思維概念、語言文字、圖像術數,均無以表述,故師又接著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先哲說“無我法”,目的就在啓發我們去體悟此身非“我”,只是五藴和合,因緣聚散,生滅無常,變化不定,進而不再執著束縛牽絆於此“五藴”而沉溺於生死苦海,從而體證一切的本源、“我”的本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永恆自在,所有眾生、物塵,都同源來返於元真如如本源,都同性契合於大道清淨本性!如如者,無分無別;清淨者,無私無我。悟達於此,則知靈、人、物及宇空一切現象,都同源同構,同息同律,繼則發大宏願,埋我度眾,熄滅心念除去分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得大自在安順於○,隨緣生活不動本心。此即師說“究竟涅槃”之義!也即“般若波羅蜜多”真義!


  由此可知,佛學是重體悟具科學性的內證體係,與現代以外求為手段的自然科學不同,佛學體證的目的在於求心靈的升華,而自然科學的目的在於求物質的進步。目前,自然科學在物質微觀宏觀領域的某些研究成果,與佛學道學內證體悟元真大宇自然之理暗合,比如相對論、量子力學、場論等,與佛學體證之物我生滅論、元真整體論、入○寂滅論,其理驚人的相似相近甚至趨向於相同,這本來是件好事,古老的內證哲理與現今的科學理論相結合,必將在科學的百花園裏產生一朵嶄新而璀璨的奇葩。但是,因兩者研究的目標與方法完全不同,也因一些人自我標榜為佛學但不是先哲本意的錯誤做法,導致且加深了誤會和隔閡,使有的人單從自然科學的物質目標和方法出發,來論證先哲所倡之“寂滅涅槃”是“不可知論”者,或以之證偽佛學是“迷信”者。當然,這種“削足適履”的做法,若是出於好意,未免片面武斷,是以有限已知去概定無限未知,就像用一粒米去概定吃喝一樣;若是出於有意,那就如同“坐井觀天”之蛙,不去探究自己從未認識的更大一片“天”,只束縛於可憐的一點物性表面知識,上下跳樑,聒噪吵鬧,但“天”並不因他不認識就不存在,也不因他不承認而少一分毫!內證體悟之道,豈可在外求物慾中達到?涅槃寂滅之果,豈能在邏輯推理中覓得?當然,內證外證,僅是方便之說,大道渾然一體,何有內外分別?解析物質是必要的,人們物質生活的進步來自於此,我們要為眾生的物質生活進行更多更好的勞動創造;而且還要從解析物質再進一步,達到解脫對物質的慾望羈絆,才能稱得上人類社會的“文明結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融合;否則,只有豐厚的物質生活和一付完美的骨架,那何異於“野蠻”社會?天下本無事,也本無是非;悟得真實法,無真亦無偽。或謂“西方科學也有‘測不準原理’”(即不確定性原理),殊不知此原理只是量子力學基本原理之一,講微觀物質粒子無時不變,且時時與其它粒子和周遭環境在交換質量能量信息,因此無法全面地,精確測量其孤立個體的質空時三維的真實量度(位置、速度、動量、時間、能量等)。這個原理說到底,不過說明了物質是一個以光波進行互相交換的變化過程,但這仍只是方法論,不是本體論,仍只是世間物法,不是出世道法,未可與修道終極目標“究竟涅槃”之實證體悟——入○寂滅境界相提並論!而先哲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內證體悟得出“五藴皆空”的結論,並親身實證“究竟涅槃”歸返本源的超高級場態徹底解脫機理,以現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價值來看,難道不是科學性的結論和驗證體係?這種雖然不借助外部工具、不用外求手段,但兩千多年來經無數覺悟者論證並親身實證,解決人生最大難題——徹底解脫人生痛苦煩惱的哲理和方法,難道不是大科學?故不可囿於已知之有限知識的偏見以“不可知論”論涅槃,也不能視此寂滅真實狀態不見而斥之為“迷信”!


  回憶初讀《心經》時,每每讀不懂,找了幾本白話解意之書讀之,仍是似懂非懂,甚至更增疑惑,後有幸讀師傳示“《心經》解意”,其直指般若真意,讓學者頓契本心,嘆未曾有;悟師教誨,恰如醍醐灌頂,心開意解,梵光融融。故學友們深究《心經》,師之解意(《生命能》一書所載《心經》之下的一段文字)敬請重視,依此解意指導自己從理入達於行入,與原經參讀領悟,勤修苦煉,埋我度眾,必得大智慧。“大道與私我無緣”,故依六字真言深入禪定,只能於一念而無念,必至“無智亦無得”,才能與道合一、梵我一如,歸返元真本源故鄉。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一行三昧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記述荷澤宗的教義說︰「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無始迷之,故妄執身心為我,起貪瞋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因此神會的禪也稱為「無念禪」,謂「不作意即是無念」。又說︰「法無去來,前後際斷,故知無念為最上乘。」

宗密在他寫的《參同契》中說:「執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


《涅槃經》:「定多慧少,增長無明;慧少定多,增長邪見。」


《四十二章經》第九章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博聞而不慎思明辨,則惘矣。執語忘義,解而不行,反成獲道解脫之障礙。)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以真心修一行三昧

六祖慧能畫像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書摘
『以真心修一行三昧』

  《六祖壇經》中說:「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 (p.107)

  意指你的心修的是直心,「直心」的意思,是當我們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時,還原它自己本身是什麼就是什麼,而不將主觀的「我」放進去為它評價。主觀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的喜惡來取捨,而直心則是拋開自我,事物原本是什麼就是什麼,應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不要三心兩意地考慮:「如果是這樣的話,對我有什麼壞處?如果是那樣的話,對我有什麼好處?」如果這樣考慮,就不是直心。 … (p.108)

  所以一行三昧是直心,是在任何時間、任何狀況、任何地點,心都不扭曲、不自私,這都是智慧。佛法所說的智慧,又叫做「般若」,「般若」是沒有自我中心的一種態度。沒有自我中心,你就是有智慧的人,這時無論你處理任何是,都叫做「一行三昧」。 … (p.109)

  只要不把自我中心、自我的執著擺進去,這就是一行三昧。 … (p.110)

『直心是超越主觀與客觀』

  《六祖壇經》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那麼直心是什麼?道場是什麼?淨土是什麼?

  直心不是心直口快、胡說八道,而是不要把自我的立場、個人的利害和判斷放進去,是超越於自我的,甚至是超越於客觀的,也就是主觀與客觀都要超越才是直心,因為主觀不可靠,客觀也不一定可靠。 … (p.119)

  「直心」是超越主觀與客觀,是不考慮自己、也不考慮大家的想法,事情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p.120)

  《六祖壇經》:「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不念;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 (p.164)

  因此《六祖壇經》說「於相而離相」,叫做無相。當你有的時候,要知道當下都是無常,這只是一個過程,是暫時的現象。你不要太執著它,但是要用它,因為它也是一個工具。 (p.168)

  那(佛和菩薩)他們受不受苦?他們如果有身體,雖然也會感覺痛,但是不會覺得苦,因為他們知道一切法的本質是空,所以不會覺的心裡煩惱、怨恨、不舒服、不公平。所以有菩薩、有佛,斷見是錯的。 (p.176)

  《六祖壇經》說:「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繫縛。於一切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無住,是對於世間的、出世間的任何一法不執著,不把它們掛在心上,因為已經是無心了。… 如果有一念執著,等於是念念執著。… 自我還在的時候,任何一念都是有住,唯有當自我中心轉成無心的時候,才是念念不住。… 念念不住,是一念都不要住。 (p.194)

  你對你自己、對他人、對所有環境的狀況,要盡量地練習著「無念、無相、無住」。重要的是,不要用自己的程度、自己的立場、自己的知識、以及自己的經驗來要求他人、判斷他人。否則的話,就算修一百年都是白修,因為你對自己沒有調整、沒有成長,對他人會有傷害,讓他人不舒服。

  我們講調心,也就是要從自己的心態調整起,否則的話,你打坐的時間再久,對你自己也沒有太多的好處。因此,「無念、無相、無住」這三個名詞非常有用,請大家把它牢記在頭腦裡。 (p.209-p.210)

  以迴向表現出慈悲心,用發願表現出努力的方向,而這也就是菩提心。 (p.216)

  迴向是將自己所知、所能、以及所有的資源分享給他人,即使是自己現在不知道、不會的、沒有的資源,也要增長自己的資源、加強自己的能力,將自己的所有分享他人、迴向他人。… 因為如果沒有發願,迴向便使不上力,因此這兩者一定是連在一起的。 (p.217)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初心修悟法要 (1/4)

 
《觀心銘》
憨山德清大師(西元15461623 

觀身非身,鏡像水月。觀心無相,光明皎潔。

一念不生,虛靈寂照。圓同太虛,具含眾妙。

不出不入,無狀無貌。百千方便,總歸一竅。

不依形氣,形氣窒礙。莫認妄想,妄想生怪。

諦觀此心,空洞無物。瞥爾情生,便覺恍惚。

急處回光,著力一照。雲散晴空,白日朗耀。

內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念起即覺,覺即照破。境來便掃,掃即放過。

善惡之境,隨心轉變。凡聖之形,應念而現。

持咒觀心,如磨鏡藥。塵垢若除,此亦不著。

廣大神通,自心全具。凈土天宮,逍遙任意。

不用求真,心本是佛。熟處若生,生處自熟。

二六時中,頭頭盡妙。觸處不迷,是名心要。

 
《初心修悟法要》

憨山德清大師(西元15461623
(一)如何修悟

若論此段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各現成,不欠毫髮。爭奈無始劫來,愛根種子,妄想情慮,習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實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裏作活計,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萬語,種種方便,說禪說教,無非隨順機宜,破執之具,元無實法與人。

所言修者,只是隨順自心,淨除妄想習氣影子。於此用力,故謂之修。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別有可修可悟者。以心體如鏡,妄想攀緣影子,乃真心之塵垢耳。故曰想相為塵,識情為垢。若妄念消融,本體自現,譬如磨鏡,垢淨明現,法爾如此。

但吾人積劫習染堅固,我愛根深難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內薰為因,外藉善知識引發為緣,自知本有,發心趣向,志願了脫生死,要把無量劫來,生死根株,一時頓拔,豈是細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擔荷,單刀直入者,誠難之難。

古人道:「如一人與萬人敵」,非虛語也。

修悟下手處 (2/4)


《初心修悟法要》

憨山德清大師(西元15461623
(二)修悟下手處

大約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實受用者少。費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蓋因不得直捷下手處,只在從前聞見知解言語上,以識情摶量,遏捺妄想,光影門頭做工夫。先將古人玄言妙語,蘊在胸中,當作實法,把作自己知見。殊不知,此中一點用不著。此正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

如今做工夫,先要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諦信自心,本來乾乾淨淨,寸絲不掛;圓圓明明,充滿法界;本無身心世界,亦無妄想情慮。即此一念,本自無生。現前種種境界,都是幻妄不實,唯是真心中所現影子。如此勘破,就於妄念起滅處,一覷覷定,看他起向何處起,滅向何處滅。如此著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當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隨他流轉,亦不可相續。永嘉謂:「要斷相續心」者此也。蓋虛妄浮心,本無根緒,切不可當作實事,橫在胸中。起時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則隨他使作,如水上葫蘆。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邊,單單的的,提此一念,如橫空寶劍,任他是佛是魔,一齊斬絕,如斬亂絲。赤力力挨拶將去,所謂「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無念也。能觀無念,可謂向佛智矣。

修行最初發心,要諦信唯心法門。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多少佛法,只是解說得此八個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聖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兩路。一切善惡因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蓋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屬悟,又何可迷?如今說迷,只是不了自心本無一物,不達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礙,故說為迷。一向專以妄想生滅心,當以為真,故於六塵境緣,種種幻化,認以為實。如今發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全要將從前知解,盡情脫去,一點知見巧法用不著,只是將自己現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現浮光幻影。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觀一切音聲,如風過樹;觀一切境界,似雲浮空。都是變幻不實的事。不獨從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慮,一切愛根種子,習氣煩惱,都是虛浮幻化不實的。

如此深觀,凡一念起,決定就要勘他箇下落,切不可輕易放過,亦不可被他瞞眛。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別扯玄妙知見巧法來逗湊,全沒交涉。就是說做工夫,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說參禪提話頭,都是不得已。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塵勞中極易得力。雖是易得力,不過如敲門瓦子一般,終是要拋卻,只是少不得用一番。如今用此做工夫,須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決不可猶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玄妙。者些思算,都是障礙,先要說破,臨時不生疑慮。

至若工夫做得力處,外境不入,唯有心內煩惱,無狀橫起,或慾念橫發,或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無可奈何。此乃八識中含藏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現出來。此處最要分曉,先要識得破,透得過,決不可被他籠罩,決不可隨他調弄,決不可當作實事。但只抖擻精神,奮發勇猛,提起本參話頭,就在此等念頭起處,一直捱追將去。我者裏元無此事,問渠向何處來?畢竟是甚麼?決定要見箇下落。如此一拶將去,只教神鬼皆泣,滅跡潛蹤,務要趕盡殺絕,不留寸絲。如此著力,自然得見好消息。

若一念拶得破,則一切妄念,一時脫謝。如空華影落,陽燄波澄,過此一番,便得無量輕安,無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處。不為玄妙,及乎輕安自在,又不可生歡喜心。若生歡喜心,則歡喜魔附心,又多一種障矣。至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話頭用力不得處,觀心照不及處。自己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懺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諸密咒,皆佛之金剛心印,吾人用之,如執金剛寶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塵。從上佛祖,心印秘訣,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然佛則明言,祖師門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須日有定課,久久純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應耳。

解悟與證悟 (3/4)



《初心修悟法要》

憨山德清大師(西元15461623

(三)解悟與證悟

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然悟有解證之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

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將去,逼拶到山窮水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此證悟也。

此之證悟,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其餘漸修,所證者淺。

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 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於此一關,最要透過。

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已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就於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歷境驗心,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

修悟六原則 (4/4)


《初心修悟法要》

憨山德清大師(西元15461623

(四)修悟六原則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遣。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第一,不得貪求玄妙:以此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落,一味平常,更無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只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更無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實。蓋由吾人知解習氣未淨,內薰般若,般若為習氣所薰,起諸幻化,多生巧見,綿著其心,將謂玄妙,深入不捨。此正識神影明,分別妄見之根,亦名見刺。比前麤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細流注生滅,亦名智障,正是礙正知見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種狂見,最在所忌。

第二,不得將心待悟: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向因妄想凝結,心境根塵,對待角立,故起惑造業。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單單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與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將去,若工夫到處,自然得見本來面目,何須早計?若將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窮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絕待真心,將謂別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厭,多成退墮,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蓋眾生生死妄心,元是如來果體。今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知見;將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淨妙土,變作六塵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大冶紅罏,陶鎔萬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即此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門,則取捨情忘,欣厭心歇,步步華藏淨土,心心彌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礙正知見。轉求轉遠,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

第四,不可自生疑慮: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脫去故步,望前眇冥,無安身立命處。進無新證,退失故居。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起無量思算,計較得失,或別生臆見,動發邪思,礙正知見。此須勘破,則決定直入,無復顧慮。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處,更加精采,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頓歇,忽然身心脫空,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則生大恐怖。於此若不勘破,則不敢向前。或以此豁達空,當作勝妙,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此中最險。

第六,決定信自心是佛: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若達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光明寂照,圓滿周遍,無欠無餘。更莫將心向外馳求,若捨此心別求,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此正識神變現,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今之做工夫人,總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虛妄,將此妄想,誤為真實,專只與作對頭。如小戲燈影相似,轉戲轉沒交涉,弄久則自生怕怖。

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拋向一邊。此如捕風捉影,終日與之打交涉,費盡力氣,再無一念休歇時。纏綿日久,信心日疲,只說參禪無靈驗,便生毀謗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墮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無他,蓋由不達常住真心,不生滅性,只將妄想認作實法耳。者裏切須透過,若要透得此關,自有向上一路。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撇過,切莫與之作對。締信自心中本無此事,但將本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此處最要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算後,決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纏繞。如脫之鷹。二六時中,於一切境緣,自然不干絆,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處也。

以上數則,大似畫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語耳。本非究竟,亦非實法。蓋在路途邊,出門一步,恐落差別岐徑,枉費心力,虛喪光陰。必須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

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須從者裏透過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