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返本會道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九章      返本會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博聞而不慎思明辨,則惘矣。執語忘義,解而不行。)

~~~~~~~~~

宗密《參同契》:契理非悟。

~~~~~~~~~

《涅槃經》:「定多慧少,增長無明。慧多定少,增長邪見。﹞

2021年2月19日 星期五

憨山大師醒世歌

 

   


  1.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終身安分度時光

  2. 休將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    耐煩作事好商量

  3. 從來硬弩弦先斷    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閑口舌    招愆多為狠心腸

  4. 是非不必爭人我    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    幻軀焉得免無常

  5. 吃些虧處原無礙    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    秋風又見菊花黃

  6. 榮華終是三更夢    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當

  7. 人從巧計誇伶俐    天自從容定主張
    讒曲貪嗔墮地獄    公平正直即天堂

  8. 麝因香重身先死    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    兩種和氣二陳湯

  9. 生前枉費心千萬    死後空留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    壽夭窮通日日忙

  10. 休得爭強來鬥勝    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    不知何處是家鄉


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

文殊菩薩持劍欲刺佛

 



大寶積經 第105卷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神通證說品第九

爾時會中有五百菩薩,已得四禪成就五通。然是菩薩依禪坐起,雖未得法忍亦不誹謗。時諸菩薩宿命通故,自見往昔所行惡業,或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或毀佛寺破塔壞僧。彼等明見如是餘業,深生憂悔常不離心,於甚深法不能證入。我心分別彼罪未忘,是故不能獲深法忍。

爾時世尊為欲除彼五百菩薩分別心故,即以威神覺悟文殊師利。文殊師利承佛神力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髆,手執利劍直趣世尊。欲行逆害時,佛遽告文殊師利言:「汝住汝住。不應造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為善被害。何以故?文殊師利!從本已來無我無人無有丈夫,但是內心見有我人。內心起時,彼已害我,即名為害。」

時諸菩薩聞佛說已,咸作是念:「一切諸法悉如幻化,是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無丈夫、無摩奴闍、無摩那婆、無父無母、無阿羅漢、無佛無法無僧、無有是逆、無作逆者,豈有墮逆?所以者何?今此文殊師利聰明聖達智慧超倫,諸佛世尊稱讚。此等已得無礙甚深法忍,已曾供養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尊,於諸佛法巧分別知,能說如是真實之法,於諸如來等念恭敬,而忽提劍欲逼如來。世尊遽告:『且住且住。文殊師利!汝無害我。若必害者,應當善害。』所以者何?是中若有一法和合集聚,決定成就得名為佛名法名僧、名父名母名阿羅漢,定可取者則不應盡。然而今此一切諸法,無體無實、非有非真、虛妄顛倒、空如幻化,是故於中無人得罪、無罪可得。誰為殺者而得受殃?」彼諸菩薩如是觀察明了知已,即時獲得無生法忍,歡喜踊躍,身昇虛空高七多羅樹,以偈歎曰:

「諸法如幻化,  斯由分別起,
 是中無所有,  一切法皆空。
 顛倒虛妄想,  愚癡取我心,
 計念我昔愆,  所作業中甚。
 過去為大逆,  殺父母良田,
 殺羅漢比丘,  是為極重惡。
 以彼惡業故,  我當受大苦,
 沒疑網眾生,  聞法悔或除。
 大名拔我毒,  破散我疑心,
 我已覺法界,  眾惡無所有。
 諸佛巧方便,  善知我等意,
 方便度眾生,  為解諸疑縛。
 何處有諸佛?  法僧亦復然,
 父母本自無,  阿羅漢空寂。
 是處無有殺,  云何有業果?
 如幻無所生,  諸法性如是。
 文殊大智人,  深達法源底,
 自手握利劍,  馳逼如來身。
 如劍佛亦爾,  一相無有二,
 無相無所生,  是中云何殺?」

... ... ...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文殊師利言:「大士!仁今已造極猛惡業,欲害如是天人大師。是業若熟,當於何受?」

時文殊師利告舍利弗言:「如是大德!如汝所說,我今唯能造作如是極重惡業,而實不知於何處受?然舍利弗!如吾見者,當若化人幻業熟時,我如斯受。所以者何,彼幻化人無心分別、無有念想,一切諸法皆幻化故。又舍利弗!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於意云何?如汝意者實見劍耶?」

舍利弗言:「不也。」

文殊師利曰:「又定見彼惡業可得耶?」

舍利弗言:「不也。」

文殊師利曰:「又定見彼受果報耶?」舍利弗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如是舍利弗!彼劍既無、復無業報,誰造斯業?誰受報者?而反問我受報處乎?」

~~~~~~~~~

法會中有五百位菩薩,已修得到宿命智,觀察自己過去,發現多生多劫前,曾造作了極重罪業,不禁生起極大怖畏,時刻憂愁恐懼,再也不能專心用功修行,所以不能證得無生法忍。

文殊菩薩發現這五百菩薩有了這種動念,於是手執利劍,在大眾面前,逕直走向佛陀,快要到達佛前,竟然舉起利劍,欲向佛陀刺去!

這時佛陀止住文殊菩薩說:「你要刺我,當然有你要刺我的理由,而我亦不怕你來刺,但是希望你且慢一步,先想好刺我的善巧方法,然後再來行刺不遲,你認為怎樣?」

文殊菩薩經佛這樣一講,就止步低頭沉思。佛陀又對文殊菩薩說:「你要刺我是可以的,但必要善巧如法,否則的話,應當知道,你所得的罪,是很重大的!首先我得告訴你:世間一切諸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我人的生命體,亦復如幻如化的,既沒有實在的我,亦沒有實在的人,試問你所執劍欲殺何人?將來又會受到怎樣的殃報?我老實的對你說:如有一個實在的人,你去將他殺死,才會構成你的殺害之罪,才會使你感受罪殃之報,既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我人之性是了不可得的,當然就無所謂殺害,亦無殺害重罪可得了!」

原譯文網址:https://kknews.cc/fo/j294z8l.html

2020年9月17日 星期四

虛雲老和尚談靜坐的法要

 


虛雲老人在《復星洲卓義成居士》中,談到關於靜坐的法要,恭錄如下,希望對大家有用。

承問關於靜坐之事。雲亦是門外漢。今本同舟共濟精神。略伸管見如下。

(一)靜坐不過是教行人返觀自性的一種方便方法。簡言其要。則在於繫念一句佛號。(或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皆可。)心心相契。念念相續。由心而出。從耳而入。莫令間斷。果能如斯。則更無餘緣雜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彌勤彌專。轉持轉切。不分行住坐臥。豈覺動靜閑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養。居士才覺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動念而執著之。宜其不能進步。

(二)靜坐宜取乎自然。身體有病。宜適當調養。不必勉強支持。修行用功不拘於行住坐臥也。

(三)悟道不一定皆從靜坐得來。古德在作務行動中悟道者。不可勝數。悟道僅為真正修道的開始。由修而證。則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專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見。為學佛人所不齒者。

(四)參禪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門。皆教眾生破除妄念。顯自本心。佛法無高下。根機有利鈍。其中以念佛法門比較最為方便穩妥。居士受持佛說阿彌陀經。熟覽印光法師文鈔。若能依而行之。則淨土現成。萬修萬去。

(五)葷食造殺害生。大違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長貪嗔淫慾。身後業案如山。冤怨債報。寧有了日。靜坐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葷食則增加無邊生死。漏瓶盛油。虛勞精神。智者可以自審矣。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當熟覽諦受。

(六)靜坐如法。可使四大勻調。促進健康。

(七)‘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莫不殊途同歸。惟當擇其契理契機者而修持之。

(轉載自:佛弟子文庫 http://www.fodizi.tw/qt/qita/7564.html )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黃檗希運禪師 傳心法要精華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

不知 “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若不決定信此心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

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以來,無次第佛。

無心者,無一切心也。

趨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無棲泊處。故望崖而退。

例皆廣求知見。所以求知見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繫,不得解脫。

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著相造善,枉受勞苦。

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卻成有。默契而已。

絕諸思議,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故學道人,迷自本心,不認為佛,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依次第證,歷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當下無心,決定知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無依無住,無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

學道人莫疑四大為身。四大無我,我亦無主,故知此身,無我亦無主。

學道人祇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佛。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

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此靈覺性,無始以來,與虛空同壽。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今時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所謂知解不消,皆為毒藥。

2019年11月5日 星期二

張拙悟道

張拙秀才,石霜慶諸禪師之法嗣,生平不詳。因受禪月大師指點,前來參石霜禪師。
  石霜禪師問:“秀才何姓?”
  張拙秀才道:“姓張名拙。”
  石霜禪師道:“覓巧尚不可得,拙自何來?”
  張拙秀才一聽,豁然有省,乃呈偈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
涅槃生死等空花。

南懷瑾解說唐末五代張拙的悟道公案

「光明寂照遍河沙」,這是講體,一切眾生同一本性,這個自性之體是光明清凈,無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詞。遍河沙,無所不在。

「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切眾生與佛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一念不生全體現」,注意啊!一念不生是無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麼說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無生法忍,萬念皆生還是無生法忍,那是菩薩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還有我們學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錯了,以為一念不生了,以為念頭、思想都不動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沉。什麼是一念不生呢?善護念,無住,一切無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都是初步的無生法忍,到了最後六根全動也沒有被遮住,所以剛才講,佛說的無相無住。

但是這中間也分兩層,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的不同,不能以聲色來悟道,去掉聲色以外,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還是只得根本智的這一面,沒有得到後得智。

「斷除煩惱重增病」,為什麼不必斷除煩惱,斷除妄念呢?你打起坐來,一天到晚斷除煩惱,把煩惱空了,妄念空了,那個就是妄念啊!那個就是煩惱啊!所以你不能得定,反而成 心理的病相,所以說斷除煩惱只是再重增一層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裡只想抓個道的境界,那也是邪見!一切法無自性,所以你不能抓一個真如道的境界,有個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煩惱,那就不是一切法無我的道理。因此這位居士後來並沒有出家,在家菩薩後來就成道。下面兩句話你看他大徹大悟的話,也無所謂在家出家。

「隨順世緣無掛礙」,活到這個世間,隨順世緣,就是所謂禪宗祖師講,真正悟了道的人,是怎麼樣修行呢?兩句話,「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是還債而已,隨緣消舊業,更不去造新的壞業力。當然新的善業還不斷在做啦!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這個就是隨順世緣無掛礙的道理。最後他的氣派更大,所謂了解《金剛經》的全部。

「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學佛證到涅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涅槃也是空花夢幻,空中的花果,不實在的,所以涅槃生死等空花。我們拿這個張拙的公案,可以說明《金剛經》所講,「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的道理。

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了然本心,妄念不生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發表者: 果願

慧分為四類:聞慧、思慧、修慧、證慧。
從聽法(包括閱讀)而得到的智慧,稱為聞慧;
加以自心的思惟而後,所得的心得,稱為思慧;
將心得在生活上,從實踐中所得的心得,稱為修慧;
若能親自體驗到,這種心得的本來面目,便是證慧。 
~~請參考《學佛知津》


五祖弘忍大師的〈修心要論〉中主張:「若不得定,不見一切境界者,亦不須怪。但於行住坐臥中,常了然守本真心,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一切萬法不出自心。」

也就是說禪者不一定要得定,或見什麼異象,只要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念茲在茲地不違真心,不起妄念,無我,也無與我相對的內外境界,便可以了。

六祖惠能的《壇經》,也說到:「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六祖以「常行一直心」為他所提倡的一行三昧,並且徵引《維摩經》的「直心是淨土」,要求修行者做到「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到了六祖的三傳,也就是龐居士的法師馬祖道一大師,則主張「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將《維摩經》的「直心」改為「平常心」,而說:「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這種「直心」和「平常心」,實即是「日用事」中無取、無捨、無執著的心行。~~請參考《拈花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