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4日 星期六

明心見性

 網友升雲兄提出一個問題:

波羅提尊者度異見王時所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

吾人日用當中,能知、能看、能聽、能聞……,能覺察到一切見聞覺知的能力。知道這就是佛性,這樣就算「明心見性」了嗎?

我對這個公案不清楚,上網谷歌了一下:

波羅提尊者作了結語:「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

當初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樹下開悟時,張口説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如來智慧德相」又被簡稱為「佛性」。 

佛經上,釋尊説的「如來」,並不是指他自己,而是「如所從來」、「從真如而來」的意思,指的是「本心自性」,所有萬物眾生的本源。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説: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本源沒有名字,老子勉強稱之為「道」、為「大」,佛陀則稱之為「如來」。六祖惠能稱為「本心自性」。

天主教、基督教也是這樣子的,摩西在西奈山上看見樹叢中像是火燒那樣的火光,問:「你是誰?」上帝回答的是:「 I am that I am. 」(我即是我)。造物主本沒名字,教徒們稱之為「 God 」(中文譯為:神、天主、上帝)。

波羅提尊者那句話譯成白話文的話,是:「人能夠眼見、耳聞、鼻嗅、口談、手捉、腳跑,並且大能遍括整個宇宙,小則連量子裡都藏聚著的,了解的人知道是『佛性』,不清楚的人則把它叫做『靈魂』。」

一般都誤解人有靈魂,每個人各自有一個靈魂,是靈魂使人的眼耳鼻口手足能產生作用,若靈魂離開了,肉身就變成冰冷僵硬的遺體。

其實沒有「靈魂」這一回事,能讓人身肉體產生作用的是「佛性」、「本心自性」。而且不是你有你自己的一個佛性,我有我的,他有他的,人人各自不同。實際的情形(實相)是:大如整個宇宙,小到一個量子微粒,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所有,萬物眾生通通在同一個「佛性」(本心自性)之下運作。

換用基督教的話,也許比較容易理解。基督教説是「臨在」,整個世界都是上帝的聖靈降臨在萬物眾生之上運作而成。這「上帝的聖靈」換回佛教説法,就是「佛性」、「本性」、「本心自性」、或更簡化為一個字的簡稱「心」。

以現代科學知識來講的話,人的身體由細胞組成,每個細胞是個小能量場,人體對細胞來説是個統一能量場。世上所有的東西,包括量子、原子、分子、…,全是一層層套疊上去的能量場。往上拓展到太陽系、銀河系、…一直到整個宇宙,全是層層套疊的能量場。宇宙就是超級無限大的統一能量場。

宇宙裡所有的所有,大到整個宇宙,小到一個微小的量子,全是能量。能量超越一切,又含括一切。

我學的「生命能」將這能使人產生生命現象的能量稱為:「生命能」。

講到這裡,不曉得是否能看得明白,還是越看越迷糊?

簡單一句話來總結,異見王聽了波羅提尊者的解説,不是靈魂,而是佛性(本心自性)在運作。異見王的「悟」可能只是聽明白了,至於是不是等同於「明心見性」?經上沒講清楚。

明心見性,明白本心,發見自性,可以經過自己實驗證明,佛教稱為「證悟」。釋迦牟尼的實驗方法是靜坐進入極深禪定,他成功了,也這樣教給他的弟子們。弟子們也紛紛經由靜坐禪定,證悟佛性。兩千五、六百年以來,這仍是唯一證悟、明心見性的方法。

只靠聽、閱讀和思考,明白這一點,依然屬於世間等級的「悟解」,不是出世間的「證悟」。

「明心見性」有什麼用?首先是知道世間不實如幻,對世間所受的苦無須執著,只要歸本返源,涅槃寂滅,那些苦是可以不再受的。

其次,宇宙是個整體,個人只是表面現象,像海面的波浪,每個浪頭表面上看起來各自獨立,實際在根本上相連互通。《金剛經》上説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真的。表面上每個人是獨立個體,其實佛性貫穿流通,是個整體。「同體大悲」並不是感同身受而已,是真的同體。傷害別人就是在傷害自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實際是在對自己好,利人就是利己,一點都沒錯。

再來,佛説的「無我」是真的道理,本來就沒有私我的存在,以為有個自我是一種錯覺,受身體(五蘊、六識)和外面的六塵影響而引起的錯覺。無我,無分別,就是宇宙的真理實相。證悟這一點,稱為「無分別智」、「無我的大智慧」,是至高無上的智慧。以「無分別智」(也被稱為「初心」、「清淨心」、「平常心」、「本心自性」)而不是個體私我的人間聰明才智去處世,則能「任運自然」,無為而無所不為。

所提的問題:吾人日用當中,能知、能看、能聽、能聞……,能覺察到一切見聞覺知的能力。知道這就是佛性,這樣就算「明心見性」了嗎?

簡單回答是:

1.了解「佛性」是什麼?

2. 親自見證佛性,就是「明心見性」了。


2024年8月18日 星期日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華嚴經》上説:「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心」指的是我們的本心自性,《阿含經》和《金剛經》裡,佛陀將之稱為「如來」,從真如所來。

我運氣好,學了「生命能」,以現代科學知識來講說,比較容易懂。

真如、如來、本心自性是什麼? 那是宇宙所有萬物眾生的本源,換用科學名詞來說,那是宇宙大統一能量場。

我們如果進入微觀世界,物質是由粒子組成的,而粒子則是由能量顯現出來的。《楞嚴經》講到物質一直分析下去,從微塵 > 極微塵 > 鄰虛塵 > 空。

鄰虛塵就是前幾年很夯的「上帝粒子」,能量剛轉化成粒子的一剎那間,這基本粒子在能量和粒子(物質)之間跳來跳去,很不穩定,時而回復能量狀態,時而呈現粒子形狀。

能量,尤其是暗能量,宇宙基本能量,看不見、摸不著,用現代科學儀器也檢測不出來,整個就是一個「空」,好像什麼都沒有。可是整個宇宙裡面,滿滿充斥著能量,連兩個星球之間的太空 space,從前以為是真空狀態,現在則認為「真空不空」,全是暗能量。

萬法唯心造,宇宙萬物眾生都是由本心自性(如來、真如)所變現出來的。很簡單,無明緣起,暗能量顯現出粒子性狀,再由這基本粒子逐漸發展,呈現量子、電子、質子、中子、原子、分子、... 乃至星球、山川、動植物、...。所有的所有,歸根究柢,全是由「心」(空、本心自性、如來、真如) 所產生的現象 (表相)。

有了硬體設備,或者說舞台搭好了,進一步就需要演員上台表演。於是再由「心識」(阿賴耶識) 編寫程式,做出應用軟體,下載進人體,硬體搭配軟體 (物質身體加上意識),角色分配妥當,人生大戲就此上演。

人一邊演著戲,同時一邊就在編寫下一齣戲的劇本。在世時所造諸業,就是下部戲應該要演什麼內容的題材,每個人就是自己未來人生劇本的編劇。這樣一來,一齣一齣接著演出,接連不斷,不會冷場。

由於戲劇需要各種角色,每個人不但是自己戲的主角 (別業),卻又互為別人的配角。再因為演出時的互動,產生因緣業結,互相連繫牽引 (共業),就約好了下部戲繼續共同演出。

演久了,產生習性,忘了本性,迷迷糊糊地輪迴不休,不知道如何辭職不演?也不知道其實是可以離開的。

佛陀經由靜坐,進入極深層禪定狀態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徹底大覺悟,找出輪迴的原因 (苦、集),以及如何解脫的方法 (滅、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可以逐漸卸下業報戲債,不再被綁定;並且經由自淨其意 (不起心動念,不執著念相),下台去當觀眾,不再輪迴演出。

2024年8月7日 星期三

敬致 升雲兄

渌水亭


升雲兄:

你幾次來訪,未及倒屜相迎,非常不好意思!

現在我盡量每天檢視一下部落格,希望不會再錯失你的信息。

好久不見,非常高興有老朋友來看我,一起談空說有,會是很快樂的一件事。

期待與你好好地暢聊一番!

虛雲答蔣公問法書

 


答蔣公問法書 (民國32年,時年虛雲104)

節錄自《虛雲和尚年譜》

......實則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非物。心亦非心。佛明三界《宇宙》本無一法《事物》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萬種法。「真心」亦不過因有妄物對待而立之假名。究其實。所謂真心亦非是。譬如大海。心是水。萬法《萬事萬物》是波浪。平靜者稱為水。洶湧者稱波浪。波浪平靜時仍是水。水洶湧時又成波浪。又因有洶湧之波浪。故稱不洶湧者為平靜之水。假使根本不有洶湧之相。波浪之假名固不能立。平靜之假名亦何由生。立亦不過吾人隨意立之假名。相信魚類或稱水為空氣。故知物即是心。有即是無。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煩惱即菩提。眾生即諸佛。一念迷惑時。心成物。無成有。空成色。真成妄。菩提成煩惱。諸佛成眾生。如水洶湧時即波浪。若一念覺悟時。物不異心。有不異無。色不異空。妄不異真。煩惱不異菩提。眾生不異諸佛。如波浪不洶湧時。仍是平靜之水。又因迷惑而起。物有色妄。煩惱。眾生。等對待。故立......心無空。真。菩提。諸佛。......等假名。若根本不有迷。則物。色。妄。有。煩惱。眾生。......等假名。固不能立。即心無空。真。菩提。諸佛。......等假名。亦何有立。

......

...... 如『楞嚴經』(此經幾無法不備無機不攝,究佛學哲學者均不可不參究) ......

......

佛學對於宇宙本體之研究。除前述外。其他對於世界之構造與成壞。人身器官之組織。及其他種種問題。在『楞嚴經』及諸經論。多有詳細論列與說明。且大多與後來哲學科學發見者相合。現未及詳指。其於人生價值。則大菩薩之行願。已非他聖賢可及。經典上在在處處可見之。於此可知佛教之神妙及偉大處。然佛教絕非標奇立異以衒人。亦非故弄玄虛以惑眾。其一言一行。皆從戒定慧三學親履實踐得來。何謂戒定慧。防非止惡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曰慧。防止三業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即由定生慧。儒家亦有「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之言。即哲學家亦莫不沈思竭慮以從事所學者。然儒者及哲學科學者。則以攀緣心。思宇宙萬物。不知宇宙萬物。亦是攀緣心所造成。能慮所慮。俱是攀緣心。欲而探求真理。等於趺坐椅上。欲自舉其椅。勢不可能。此今哲學者。對於認識論聚訟紛紜。莫衷一是。終無結論者。因此故也。佛則離言絕慮。以智慧覺照宇宙萬事萬物。如下座舉椅。故任運如如。此佛教括哲學。科學。宗教三者。一爐共冶。......

......

......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覺。豈是迷信者。考佛梵名佛陀義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謂之為佛。菩薩梵名菩提薩埵義譯覺有情。有出家在家二種。乃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他者。其積極與正信。恐無有出其上。...... 佛菩薩為利益眾生。故不避艱危。有四攝法。一。布施攝。若有眾生樂財則施財。樂法則施法。使生親愛心而受道。二。愛語攝。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親愛心而受道。三。利行攝。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生親愛心而受道。四。同事攝。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霑利益。由是受道。佛菩薩之積極為何如。

......

虛雲和尚年譜 
作者:岑學呂
出版社:天華出版

出版日期:20014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183&ClassType=4&CommId=3076

虛雲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9%9A%E4%BA%91

《虛雲和尚年譜》中,虛雲引用的寒山詩:「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p.226)

「人間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p.306)


緣起性空

佛陀在菩提樹下靜坐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大澈大悟,他悟到了什麼?就是「緣起性空」,那什麼是緣起性空呢?

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 I 〈縛悉底篇〉

 

17. 畢波羅樹葉

 

緣起性空

  一般人就是因為存有錯誤的見解而被困於無窮的苦海裡,他們相信那些無常的東西是恆常的;無自性的東西是有獨立本體的;無生滅的東西是有生滅的;又把不可分割的東西分割成小部份來看待。……(p.146)

 

  任何一種現象的存在都有引起其他現象產生的可能性,單一之中包含所有,而所有也存藏於單一。

 

  任何一樣東西都不能脫離宇宙其他的一切,獨立生存。見到所有現象的互依性,悉達多暸悟到,一切世法皆空 — 一切事物根本沒有個別獨立的自性。他明白了「互依性」和「無我」這兩個原理,就是開啟解脫之門的鎖匙。……(p.147)

 

  明白「無常」與「無我」就是生命的必須條件,沒有「無常」和「無我」,任何事物都無法生長、發展。就如一粒米,如果不是無常、無我,它就不會生長成稻,如果雲不是無常、無我,它就不會變成雨水。……他想:「痛苦的根源正是來自『有常』和『有分別個體』的妄見。體悟到這個道理,就能明白一切皆無生、無死、無起、無滅、無一、無二、無內、無外、無大、無小、無垢、無淨。『有常』、『有我』的觀念都是思巧上所產生的虛假分別。只要洞悉一切事物的空性,所有精神上的障礙都可以超越,進而從痛苦的巨輪中解脫出來。」……(p.148)

18. 晨星出來了

 

  八正道:正見(正確的見解)、正思惟(正確的思惟)、正語(正確的語言)、正業(正確的行為)、正命(正確的工作)、正精進(正確的精勤)、正念(正確的念頭)、正定(正確的定力)。……(p.153)

 

  悉達多凝望著晨星,由然而起的慈悲使他感嘆起來:「所有眾生都潛藏著開悟的智慧種子啊!」……(p.154)

22. 轉法輪

 

  「世上有四種真理,它們是苦(痛苦的存在)、集(痛苦的起因)、滅(痛苦的破滅)、道(導致痛苦得以消滅之道),我稱它們為『四聖諦』。第一聖諦是痛苦的存在,生老病死是痛苦,悲傷、憤怒、嫉妒、擔憂、惱慮、恐懼、哀愁等都是痛苦;與親愛的人分離是痛苦,與憎恨的人在一起也是痛苦,對五蘊的執著和欲望又是苦。

 

  第二聖諦是痛苦的根源,由於無明,我們看不到生命的真相,因而困在欲望、憤怒、嫉妒、傷心、憂愁和恐懼的火燄中。

 

  第三聖諦是痛苦的破滅,清楚了解生命的真理,就可以帶來種種苦惱的止息,從而產生平和與喜悅。

 

  第四聖諦是導致痛苦破滅之道,這就是八正道。八正道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培養留心覺察的能力,念念專注又可使我們得定,因而了悟生命的真理。徹悟之後,我們便可以使苦痛之中解脫出來,得到自在與安樂。」……(p.183)



諸法因緣生因緣滅

 諸法是因緣和合而成

《華嚴經》:「所有事物彼此相關、彼此牽連、彼此影響。」

 

《聖經》羅馬書第828節:「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

 

《中觀論講記》印順法師著: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即緣起的定義。

「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集。

「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受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純大苦滅。」— 這是緣起的內容。

凡是存在的,必是緣起的。緣起的存在,必是無我的,又必是無常的,空寂的。

菩薩從性空的見地,觀察世間的一切,雖明晰的知道世間是無常的、苦的,但也能了知它如幻。這才能不為五欲所轉,於如幻中利益眾生,不急求出三界,去證入涅槃。

一切法的無自性生,是如幻如化的緣生。法本沒有獨立的自性,是種種因緣的結合生。…生也不見有一自性的像從哪裡來,滅也不見有一自性的像到哪裡去。…經上說:「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從去。」

《中觀論頌直了 – 佛法心要》果煜法師著

 

  緣起:萬物本是相關互動的關係,…不可能有「自生、孤立、單存」的屬性。…萬物於緣起中,必是相涉相入,在你中有我,也我中有你。…

 

  故唯有以「無自性」的緣起理則,才能成全:

一、為無自性的緣起故,而能「幻生」。

二、已因無自性故,既非因中有果,亦非因中無果。

三、因果乃是無窮的因,生無窮的果。

四、果的屬性與型態,乃是諸因緣和合而成,雖其中有的因素影響較大,有的影響力較小,但非有先決的定數可言。

 

  「諸法因緣生」的模式,就如同大海裡的浪花,乍看之下浪花乃數浪衝擊而成,然而一個大浪,乃是蘊含著無數的小浪。又每個浪頭,都是後浪推前浪,且浪與浪之間還未有真正的界限,因此每個浪花事實上乃是大海眾浪所共成。一浪乍起,旋即蕭落;於是又去推移其他的浪,而現起新的浪花。故雖反復周旋,繽紛駭異,還不出無始的空寂。……(p.19)

 

  自性即謂有「孤立常存的個體與永恆不變的屬性」。即諸法是因緣和合而有,則諸法必無自性也。……(p.23)

 

  「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

「因緣」,乃指在眾緣中,具有主導力量者,譬如在眼識所成的緣中,心為因緣,以心能主導一切緣故。

「次第緣」,乃指在念念遞移間,前念雖逝,卻具有引導後念的功能,否則萬物剎那生滅,前後的因果關係,便將脫落。

「緣緣」,為心識的對象,譬如眼識所對的色塵。

「增上緣」,乃指一切助成的諸緣,譬如得成眼識之眼根、空、光明、作意等諸緣。……(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