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五蘊皆空,諸法空相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照見本來面目,體現本地風光

    只要掌握著不把自我意識的執著心放進去,不做瞻前顧後的妄想思索,當下是什麼便是什麼,那就跟本來面目相映了。放捨我執是「默」,清清楚楚是「照」,這就是默照禪。

    本來面目:禪宗的意思是說,在沒有生與死之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已經進入了生死,這是一種現象,是身體的現象,心理的現象,環境的現象;這些現象加起來,就是生與死。

    那麼,離開了這些生死現象,既不生也不死,既無生也無滅的本來面目,是人人本具的,那究竟是什麼?那是不可思議的真如佛性。
--------------------------------------------------------------------------------------------------------------------------

怎樣返回本來面目、本地風光?

中心問題還是一個「我」,要嚴肅地回答這核心問題:「我是誰?」

五蘊、十八界(六根、六識、六塵) 讓我們誤以為有個與外界分別開的自我,再由這分別心而妄心生妄念、妄相,引出十二因緣,從而生死輪迴不休。

《華嚴經》上說:「分別觀內身,此中誰是我?若能如是解,彼達我有無。此身假安位,住處無方所;諦了是身者,於中無所著。於身善觀察,一切皆明見;知法皆虛妄,不起分別心。」

直心是道場,馬祖道一禪師也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心。

六祖慧能說:「一行三昧者,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

平常心不作染淨之分,不思好惡之別,不落空有兩邊,不為物我所執。淨心如明鏡,事來相應,過後不留。沒有事前事後的思索計較,不纏不縛。
聖嚴法師說:「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時,還原他自己本身是什麼就是什麼,而不將主觀的「我」放進去為它評價。主觀是以自我中心、自我的喜惡來取捨。而直心則是拋開自我,事物原本是什麼就是什麼,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不要三心兩意地考慮對我有什麼壞處、對我有什麼好處?」(《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本來沒有我,有我難成佛,無我方解脫。

2018年10月9日 星期二

禪定是佛家修行的樞紐



禪定是佛家修行的樞紐
--淨空法師

禪定在翻譯裡頭是梵華合譯,梵文叫禪那,所以禪是梵文音譯的,定是中國的意思,梵文的禪那跟中國人講定意思很接近,所以把它翻作禪定。禪那的意思,從意上翻,靜慮,靜就是定的意思。中國《大學》裡頭講,「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所以這個定不是死定,不是什麼都沒有,定裡頭有觀,慮就是觀,所以叫止觀,大乘常用止觀來解釋禪定。

禪定的意思裡頭有止,止就是定下來,心不動,如如不動。真正到不動的時候,心起的作用就是照,照叫觀照。你看,它能照見,照見是智慧。所以止觀是自性裡面本有的德能,不是從外來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但是我們的心是亂的,妄想多、雜念多,定不下來,所以它不起智慧,它生煩惱。動亂生煩惱,止觀生智慧。

所以佛家修行,禪定是樞紐。佛法修行最高指導原則就是戒定慧三個字,叫三學。戒是規矩,戒律,不守規矩你不能成就,要守規矩。守規矩,你的心就定下來了。心真正得到定,它就起照的作用,照怎樣?就是生智慧,決定生智慧,小定生小智慧,大定生大智慧。

回歸到自性本定,遍法界虛空界,用現在人的話來說,全宇宙,整個宇宙裡面的事情,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無論是大小,無論是淺深,你沒有一樣不知道。為什麼會知道?照見。你是這一面鏡子,一絲毫染污都沒有,自然照在裡頭,就是這個道理,不是學來的。不問你的時候,你好像不知道,問你的時候,頭頭是道。

佛、中國古聖先賢,教育教的什麼?就這個,不是求知識。今天的教育全是知識,知識用心意識,禪定、智慧不用心意識。心意識是妄心、是生滅法,佛法修的是戒定慧。戒定慧裡頭,戒有心意識,定就沒有了,定就要把心意識降伏住、控制住,即使有,不叫它起作用,真心就現前。妄念被控制住,真心起作用,真心就是照見。

學大乘的人,對這個概念要不能接受、要產生懷疑,他永遠不能入佛門。佛門裡面決定不許可你用妄心,不但大乘你不能入門,小乘也不能入門。小乘脫離六道輪迴,輪迴怎麼來的?心意識造成的。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它們造的。六道輪迴執著造的,放下執著才能出六道輪迴,然後再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這就超越十法界。

超越十法界,止觀就現前,止觀一現前,你就超越十法界。止,心不動了,不起心不動念,心就不動了。所以無量的智慧,無有窮盡的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佛法終極的目標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跟回歸自性是一個意思,這是教育圓滿。












文摘: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四七集)2013/9/18


開悟之後的「無我」


開悟之後的無我是怎樣的心境呢?如果已得徹悟,便如物理學上的慣性定律:靜者恆靜,動者恆動,這乃是存在於宇宙萬物的常態。恆靜則不會由於環境的影響而蠢動,恆動指的是智慧的功能,會適應眾生的需要而運作。這是最高的禪定,也是最上的智慧。恆靜的禪定,恆動的智慧,這便是禪宗的《六祖壇經》所說:「即定之時慧在定,即慧之時定在慧。」如此的定慧不二,便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念不與煩惱的情緒共住,卻有清淨的智慧功能。「無所住」是不在乎煩惱心的困擾,煩惱心雖有即無;「生其心」是經常有智慧心的觀照,智慧心的功能無限。

這種無我的心境,不一定是徹悟的人才能體驗,即使是一般凡夫,若願意嘗試,也可以體驗。只要放捨當下一念的執著,你的當下「是心是佛」,這時你的心境就同佛的智慧心;如果後一念又有執著,你的當下「是心是眾生」,這時你的心境又回到了凡夫的煩惱心。因此,中國有一位禪師要說:「一念清淨,一念是佛;念念清淨,念念是佛。」又說:「一念清淨,一念見佛;念念清淨,念念見佛。」

有兩種方式,可以獲得佛的智慧現前:
(一) 從受戒、修定,而開智慧的心門。
(二) 不向心外求法,但將內心執著放下,當下便見自心即是佛心。

第一種稱為次第的漸修頓悟,第二種稱為超越次第的頓修頓悟。

中國的禪宗屬於第二種,又有二種法門:一是臨濟宗的話頭禪,二是曹洞宗的默照禪。

(聖嚴法師《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




談「開悟」


首先需要解說,我自己當然沒有開悟,離悟還很遠,只是聽生命能的老師解說、從書上和佛經上看來,再經過自己的思考推論,所得出的理解,敬供參考。

「開悟」不是「想清楚了」,而是平息「人」的思想念頭,達到「無念、無相、無住」的無分別態,一般是在進入深層禪定以後達到的狀態。那時候沒有了「人」的無明念相遮障阻隔,實相才得以現前。

我們每個人是個小能場,整個宇宙是大統一能場,小能場屬於大統一能場裡的一部份。宇宙裡所有的東西都是能量的不同展現方式(「相」不同)而已,如細細拆解到底,所有的東西全是由基本能量層層組合轉化出來的。

當「人」的無明念相平息以後,我們原本的靈能才得以顯透出來。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回復到了宇宙基本能量的狀態。

物質雖然看起來各自獨立,事實上能量能夠穿透物質,自由地來來去去,整個宇宙大統一能場的能量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靈能透顯出來後(我們回復基本能量狀態),這個物相的我(五蘊所產生的「我」的感覺)就完全消融在宇宙大統一能場裡面,和宇宙大統一能場合而為一,密不可分。

在那時候,即能了知整個宇宙大統一能場裡所有的人事物,也完全明白這些人事物的本質和來源,所以稱為「徹悟」。並因為再也沒有比這些更深入的事物可以被了解了,所以也稱為「無上等正覺」。

「本心」、「自性」、「佛性」、「法身」、「真如」、「大宇元真」、「宇宙大統一能場」都是相同的意思,只是用來解說的代名詞不同而已。

《華嚴經》上說:「一切諸佛同一法身。」徹悟者停息了分別心所產生的「我念」,融合回宇宙大統一能場裡面,「我」沒有了,只有宇宙大統一能場存在,我即大統一能場、大統一能場即我,無分無別。所有的徹悟者都是融合回宇宙大統一能場裡面,故「同一法身」。

觀世音菩薩說:「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佛陀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人的苦厄就是因為有「我」、有生滅而起。生滅既滅,苦厄的根本起源消失了,煩惱已盡、不再起煩惱,清涼自在,此故「寂滅為樂」。在那個狀態,什麼也不做,不再起心動念,此即「涅槃寂滅」(或云「涅槃寂靜」)

但那個狀態並不是「永恆的孤寂」,因為整個宇宙大統一能場裡輪轉不休的六道輪迴、各種人事時地物的起起落落,仍然徹底了知,只不過不會因此而起心動念。海面上波濤依舊洶湧,海底則平靜無波,海底的水分子清楚知曉海面上的風浪起伏,但不會在海底起擾動波瀾。

以現代科學來解說的話,「心」、「識」可說是「能量」的運作。「靈魂」則是人太習慣「我」了,死後仍然執著「我」這個念相,沒有「我」就惶然不知所以,緊抓著「我」,不敢放手。「相由心生」,隨著對「我」的執著心念,因而相應產生的「相」。很多靈魂仍保持最近這一世的相貌,以為這就是他們的「自我」,就是最好的例證。

徹悟者在深入禪定的出世間情況時,是無我、非我的。融合在大宇統一能場,但那並不是一種「大我」的感覺,而是完全沒有自己的感覺和念相。那時候並非完全無念,但全部都是「自性起念」,而不是「人我」起念。

徹悟者起坐以後,雖然和平常人一樣過著日常生活,和別人應對進退,不過他們能一直維持著無我的禪定狀態,「心無起滅,對境即然,一切時中,畢竟空寂」行住坐臥皆是禪。

圓寂離世的時候如果也保持這種深入禪定無我的狀態,就能徹底解脫,再也不參加生滅大循環了。


2018年7月19日 星期四

直心淨土


維摩詰經》佛國品中,世尊對寶積菩薩說: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
隨其發行,則得深心;
隨其深心,則意調伏;
隨意調伏,則如說行;
隨如說行,則能迴向;
隨其迴向,則有方便;
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
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
隨佛土淨,則說法淨;
隨說法淨;則智慧淨;
隨智慧淨,則其心淨;
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鄰虛塵



《楞嚴經》〈卷三〉: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汝觀地性。麤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維基百科》

極微梵語paramāṇu),又譯鄰虛鄰虛塵,源自古印度哲學思想,是組成一切物質(色)的最小單位。

「極微」是對物質進行分析後得到的作為極限的微粒子,《大毘婆沙論》定義極微是最細色,即沒有細構部分、不可分解离析、不可感官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