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以真心修一行三昧

六祖慧能畫像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書摘
『以真心修一行三昧』

  《六祖壇經》中說:「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 (p.107)

  意指你的心修的是直心,「直心」的意思,是當我們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時,還原它自己本身是什麼就是什麼,而不將主觀的「我」放進去為它評價。主觀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的喜惡來取捨,而直心則是拋開自我,事物原本是什麼就是什麼,應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不要三心兩意地考慮:「如果是這樣的話,對我有什麼壞處?如果是那樣的話,對我有什麼好處?」如果這樣考慮,就不是直心。 … (p.108)

  所以一行三昧是直心,是在任何時間、任何狀況、任何地點,心都不扭曲、不自私,這都是智慧。佛法所說的智慧,又叫做「般若」,「般若」是沒有自我中心的一種態度。沒有自我中心,你就是有智慧的人,這時無論你處理任何是,都叫做「一行三昧」。 … (p.109)

  只要不把自我中心、自我的執著擺進去,這就是一行三昧。 … (p.110)

『直心是超越主觀與客觀』

  《六祖壇經》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那麼直心是什麼?道場是什麼?淨土是什麼?

  直心不是心直口快、胡說八道,而是不要把自我的立場、個人的利害和判斷放進去,是超越於自我的,甚至是超越於客觀的,也就是主觀與客觀都要超越才是直心,因為主觀不可靠,客觀也不一定可靠。 … (p.119)

  「直心」是超越主觀與客觀,是不考慮自己、也不考慮大家的想法,事情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p.120)

  《六祖壇經》:「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不念;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 (p.164)

  因此《六祖壇經》說「於相而離相」,叫做無相。當你有的時候,要知道當下都是無常,這只是一個過程,是暫時的現象。你不要太執著它,但是要用它,因為它也是一個工具。 (p.168)

  那(佛和菩薩)他們受不受苦?他們如果有身體,雖然也會感覺痛,但是不會覺得苦,因為他們知道一切法的本質是空,所以不會覺的心裡煩惱、怨恨、不舒服、不公平。所以有菩薩、有佛,斷見是錯的。 (p.176)

  《六祖壇經》說:「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繫縛。於一切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無住,是對於世間的、出世間的任何一法不執著,不把它們掛在心上,因為已經是無心了。… 如果有一念執著,等於是念念執著。… 自我還在的時候,任何一念都是有住,唯有當自我中心轉成無心的時候,才是念念不住。… 念念不住,是一念都不要住。 (p.194)

  你對你自己、對他人、對所有環境的狀況,要盡量地練習著「無念、無相、無住」。重要的是,不要用自己的程度、自己的立場、自己的知識、以及自己的經驗來要求他人、判斷他人。否則的話,就算修一百年都是白修,因為你對自己沒有調整、沒有成長,對他人會有傷害,讓他人不舒服。

  我們講調心,也就是要從自己的心態調整起,否則的話,你打坐的時間再久,對你自己也沒有太多的好處。因此,「無念、無相、無住」這三個名詞非常有用,請大家把它牢記在頭腦裡。 (p.209-p.210)

  以迴向表現出慈悲心,用發願表現出努力的方向,而這也就是菩提心。 (p.216)

  迴向是將自己所知、所能、以及所有的資源分享給他人,即使是自己現在不知道、不會的、沒有的資源,也要增長自己的資源、加強自己的能力,將自己的所有分享他人、迴向他人。… 因為如果沒有發願,迴向便使不上力,因此這兩者一定是連在一起的。 (p.217)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初心修悟法要 (1/4)

 
《觀心銘》
憨山德清大師(西元15461623 

觀身非身,鏡像水月。觀心無相,光明皎潔。

一念不生,虛靈寂照。圓同太虛,具含眾妙。

不出不入,無狀無貌。百千方便,總歸一竅。

不依形氣,形氣窒礙。莫認妄想,妄想生怪。

諦觀此心,空洞無物。瞥爾情生,便覺恍惚。

急處回光,著力一照。雲散晴空,白日朗耀。

內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念起即覺,覺即照破。境來便掃,掃即放過。

善惡之境,隨心轉變。凡聖之形,應念而現。

持咒觀心,如磨鏡藥。塵垢若除,此亦不著。

廣大神通,自心全具。凈土天宮,逍遙任意。

不用求真,心本是佛。熟處若生,生處自熟。

二六時中,頭頭盡妙。觸處不迷,是名心要。

 
《初心修悟法要》

憨山德清大師(西元15461623
(一)如何修悟

若論此段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各現成,不欠毫髮。爭奈無始劫來,愛根種子,妄想情慮,習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實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裏作活計,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萬語,種種方便,說禪說教,無非隨順機宜,破執之具,元無實法與人。

所言修者,只是隨順自心,淨除妄想習氣影子。於此用力,故謂之修。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別有可修可悟者。以心體如鏡,妄想攀緣影子,乃真心之塵垢耳。故曰想相為塵,識情為垢。若妄念消融,本體自現,譬如磨鏡,垢淨明現,法爾如此。

但吾人積劫習染堅固,我愛根深難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內薰為因,外藉善知識引發為緣,自知本有,發心趣向,志願了脫生死,要把無量劫來,生死根株,一時頓拔,豈是細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擔荷,單刀直入者,誠難之難。

古人道:「如一人與萬人敵」,非虛語也。

修悟下手處 (2/4)


《初心修悟法要》

憨山德清大師(西元15461623
(二)修悟下手處

大約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實受用者少。費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蓋因不得直捷下手處,只在從前聞見知解言語上,以識情摶量,遏捺妄想,光影門頭做工夫。先將古人玄言妙語,蘊在胸中,當作實法,把作自己知見。殊不知,此中一點用不著。此正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

如今做工夫,先要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諦信自心,本來乾乾淨淨,寸絲不掛;圓圓明明,充滿法界;本無身心世界,亦無妄想情慮。即此一念,本自無生。現前種種境界,都是幻妄不實,唯是真心中所現影子。如此勘破,就於妄念起滅處,一覷覷定,看他起向何處起,滅向何處滅。如此著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當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隨他流轉,亦不可相續。永嘉謂:「要斷相續心」者此也。蓋虛妄浮心,本無根緒,切不可當作實事,橫在胸中。起時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則隨他使作,如水上葫蘆。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邊,單單的的,提此一念,如橫空寶劍,任他是佛是魔,一齊斬絕,如斬亂絲。赤力力挨拶將去,所謂「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無念也。能觀無念,可謂向佛智矣。

修行最初發心,要諦信唯心法門。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多少佛法,只是解說得此八個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聖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兩路。一切善惡因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蓋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屬悟,又何可迷?如今說迷,只是不了自心本無一物,不達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礙,故說為迷。一向專以妄想生滅心,當以為真,故於六塵境緣,種種幻化,認以為實。如今發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全要將從前知解,盡情脫去,一點知見巧法用不著,只是將自己現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現浮光幻影。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觀一切音聲,如風過樹;觀一切境界,似雲浮空。都是變幻不實的事。不獨從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慮,一切愛根種子,習氣煩惱,都是虛浮幻化不實的。

如此深觀,凡一念起,決定就要勘他箇下落,切不可輕易放過,亦不可被他瞞眛。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別扯玄妙知見巧法來逗湊,全沒交涉。就是說做工夫,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說參禪提話頭,都是不得已。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塵勞中極易得力。雖是易得力,不過如敲門瓦子一般,終是要拋卻,只是少不得用一番。如今用此做工夫,須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決不可猶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玄妙。者些思算,都是障礙,先要說破,臨時不生疑慮。

至若工夫做得力處,外境不入,唯有心內煩惱,無狀橫起,或慾念橫發,或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無可奈何。此乃八識中含藏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現出來。此處最要分曉,先要識得破,透得過,決不可被他籠罩,決不可隨他調弄,決不可當作實事。但只抖擻精神,奮發勇猛,提起本參話頭,就在此等念頭起處,一直捱追將去。我者裏元無此事,問渠向何處來?畢竟是甚麼?決定要見箇下落。如此一拶將去,只教神鬼皆泣,滅跡潛蹤,務要趕盡殺絕,不留寸絲。如此著力,自然得見好消息。

若一念拶得破,則一切妄念,一時脫謝。如空華影落,陽燄波澄,過此一番,便得無量輕安,無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處。不為玄妙,及乎輕安自在,又不可生歡喜心。若生歡喜心,則歡喜魔附心,又多一種障矣。至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話頭用力不得處,觀心照不及處。自己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懺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諸密咒,皆佛之金剛心印,吾人用之,如執金剛寶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塵。從上佛祖,心印秘訣,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然佛則明言,祖師門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須日有定課,久久純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應耳。

解悟與證悟 (3/4)



《初心修悟法要》

憨山德清大師(西元15461623

(三)解悟與證悟

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然悟有解證之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

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將去,逼拶到山窮水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此證悟也。

此之證悟,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其餘漸修,所證者淺。

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 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於此一關,最要透過。

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已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就於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歷境驗心,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

修悟六原則 (4/4)


《初心修悟法要》

憨山德清大師(西元15461623

(四)修悟六原則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遣。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第一,不得貪求玄妙:以此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落,一味平常,更無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只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更無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實。蓋由吾人知解習氣未淨,內薰般若,般若為習氣所薰,起諸幻化,多生巧見,綿著其心,將謂玄妙,深入不捨。此正識神影明,分別妄見之根,亦名見刺。比前麤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細流注生滅,亦名智障,正是礙正知見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種狂見,最在所忌。

第二,不得將心待悟: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向因妄想凝結,心境根塵,對待角立,故起惑造業。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單單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與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將去,若工夫到處,自然得見本來面目,何須早計?若將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窮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絕待真心,將謂別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厭,多成退墮,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蓋眾生生死妄心,元是如來果體。今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知見;將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淨妙土,變作六塵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大冶紅罏,陶鎔萬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即此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門,則取捨情忘,欣厭心歇,步步華藏淨土,心心彌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礙正知見。轉求轉遠,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

第四,不可自生疑慮: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脫去故步,望前眇冥,無安身立命處。進無新證,退失故居。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起無量思算,計較得失,或別生臆見,動發邪思,礙正知見。此須勘破,則決定直入,無復顧慮。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處,更加精采,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頓歇,忽然身心脫空,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則生大恐怖。於此若不勘破,則不敢向前。或以此豁達空,當作勝妙,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此中最險。

第六,決定信自心是佛: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若達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光明寂照,圓滿周遍,無欠無餘。更莫將心向外馳求,若捨此心別求,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此正識神變現,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今之做工夫人,總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虛妄,將此妄想,誤為真實,專只與作對頭。如小戲燈影相似,轉戲轉沒交涉,弄久則自生怕怖。

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拋向一邊。此如捕風捉影,終日與之打交涉,費盡力氣,再無一念休歇時。纏綿日久,信心日疲,只說參禪無靈驗,便生毀謗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墮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無他,蓋由不達常住真心,不生滅性,只將妄想認作實法耳。者裏切須透過,若要透得此關,自有向上一路。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撇過,切莫與之作對。締信自心中本無此事,但將本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此處最要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算後,決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纏繞。如脫之鷹。二六時中,於一切境緣,自然不干絆,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處也。

以上數則,大似畫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語耳。本非究竟,亦非實法。蓋在路途邊,出門一步,恐落差別岐徑,枉費心力,虛喪光陰。必須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

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須從者裏透過始得。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造物主與善惡的定義


造物主與我們的關係以及對善惡標準的定義

    為了稱呼方便,造物主我們用“神”這個字眼代替,這也是祂的俗世名字,為了大家便於理解,我不得不用比喻來做解釋,就用電腦吧,這個大家都熟悉,能看到這篇文章的您,已經在用電腦了,好了,開始解釋。

     神是這個電腦所有功能的程式設計師,軟體工程師,以遊戲為例,祂是這個遊戲的程式創造者,不管是超級瑪麗還是魔獸爭霸,都是祂設計的程式軟體,這個神的能力超級非凡,能設計出這麼復雜的遊戲,可是遊戲完成了,沒人玩還是白搭,這麼多遊戲怎麼玩呢?一個人可玩不過來,於是超級能力的神,把自己化成無數分身,因為祂有這個能力辦到,於是這些分身,就是“你我他”出現了,每個人都投入到每個遊戲裏,扮演各自的角色,祂在同時體驗每個人的角色,感受,經驗自己創造的遊戲樂趣,宇宙,就是這個遊戲程式軟體,維度的不同,可以理解為遊戲的級別高低,越高級的遊戲,是不是玩法越多?越有意思?超級瑪麗第一關都過不去的玩家,是無法和過50關的玩家同日而語的,但是這個遊戲神不能提前告訴你如何過關,告訴你,就沒意思了,因為你也參與了,於是封閉了分身的的預知能力,必須靠你自己一關一關的過,這樣才顯得遊戲好玩。這個分身,廣義上講,和神擁有同樣的能力,因為我們來自於祂,衹是個體能力,沒有祂那合體的能力強大而已,於是自我封閉這種能力。為了能體驗遊戲樂趣,自己設計的遊戲規則,提前知道,那就沒意思了,也沒人願意玩,超級瑪麗第一關過了,誰還想天天繼續玩這個第一關呢?我們的肉體,就是遊戲裏的角色,通過這個身份,我們才能參與進去,所謂靈魂,就是這個分身,這既是神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善惡標準為了體驗遊戲的樂趣,必須有人扮演各種角色,在遊戲裏,我是“好人”你是“壞人”我們互相戰鬥,打個你死我活,象棋裏面,你我站在各自的立場,互相攻擊,這就產生“敵人”的感覺了,牌類遊戲裏面,我們就是互相的對手、敵人,必須要戰勝對方而為後快,遊戲的樂趣也由此產生,一個人下棋可沒意思,也沒人那樣玩,神也不願意,對遊戲裏面的角色而言,這就是二元對立,必須有個對手才能玩下去,於是,我們的善惡標準出現了,每個角色的立場都是“我是好人,我是對的”豈不知對方也這麼想啊。“我”的自我認同感就這麼出來了,玩得不爽,都指責別人,是別人壞了規矩,甚至罵程式設計者,因為他輸了,罵這個程式是坑爹的設計,但是對於神來說,祂不在乎你我裏面的所謂善惡標準,祂衹在乎這個遊戲自己是否玩得爽,玩得過癮,這局玩完了,祂衹會問你,是否再玩一局?於是,遊戲裏面的愛恨情仇,七情六慾就出現了。贏的樂翻天,輸的氣爆肚子,豈不知下一關我們的角色換回來了,我贏你輸了,或者你贏我輸。每一關遊戲結束,就是遊戲裏的角色死亡了,因為下局要重新洗牌開始了,至於玩不玩,你看著辦,這即是自由意志,當然,你也可以半途退出不玩了,但是要扣分的、降級的,這就是維度的降低,頻率的下降,對應到這個物質世界,就是自殺,玩到正常結束,那就是一生的肉體死亡,。

    何為輪迴如果這個遊戲你玩得太投入,把這個角色當成你真正的自己,玩得不可自拔,贏了高興,輸了氣餒,為了打贏對方一局局不斷的玩下去,那就是“網迷”沉迷進去不可自拔,難以返回到原始的狀態,對應現實,就是沉淪、互相爭鬥、沒完沒了的征服,不知道有更高的遊戲等著他去玩,在這一局的遊戲裏,不斷的重複,為了那些虛無的“愛恨情仇”一直糾結下去,永遠出不了這個遊戲了,對應現實就是貪婪,嗔恨,憤怒,仇殺,嫉妒等。遊戲裏的角色,你殺得死嗎?你在仇恨一個遊戲的軟體?可笑否?為了這些虛偽的,看不透的東西,氣壞了自己身體,得病,早早歸天,問題是這樣回去了,你還得回來繼續這樣下去,永遠的這樣。因為你執著啊,你在和一個軟體抗爭,“迷“就是這麼來的。放大到靈魂層面,就是污染靈魂,蒙上一層灰塵,越來越厚的灰塵,包裹著你,使你難以回到原始的純凈狀態,“地獄之說”也就這麼來的。於是乎,輪迴產生了,六道就是:就那麼幾個角色,你在互相不斷的扮演,不斷重複的玩一種遊戲,多沒勁、多無聊,於是乎,產生了輪迴的-----“苦”。不苦才怪。

    何為覺悟但是時間久了,有些玩家感覺出來哪裏不對勁了,體驗太多,他覺得很沒意思,是否有另外的玩法呢?可是要如何找到這些辦法呢?於是,有些人經過長時間的探索,發現了打坐、冥想、修行,可以找到出路。經過正確的辦法,有天突然打開封印了,啊,原來這是遊戲啊,那不是真的啊,是我參與設計了這款遊戲啊,我怎麼這麼笨啊,自己把自己玩進去了,還有那麼多高級的遊戲,我要去玩,我要升級,這裏的遊戲我玩夠了。於是告訴那些不知道的人,可是那些人深陷其中,根本不相信他的說法,於是,他很無奈,走的時候留下了一些文章,留給以後有可能想知道的人。這些文章,對應現實,就是佛經,也叫“法門”。所以走的人,心裏只有同情和憐憫,這個走的人,就是覺悟者、覺醒者。覺悟的人有個名字,就叫“佛”。其他覺醒者,根據悟性不同,就叫:羅漢、菩薩等。

    我們該如何做假如我們不想玩了,半途退出,叫自殺,那是“強退”遊戲要扣分、降級的,最後連玩第一關的資格都沒了,因為你不想參與遊戲了,也沒資格再玩了,永遠看著別人玩,而自己閑著,那種痛苦不可言語啊,那是一個人的孤單出局。可假如我們看透了,又不強退,可是這局遊戲太難玩了,沒拿著好牌啊,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以出世的精神,過入世的生活,無奈歸無奈,你可要等著這局結束才能下把重新拿牌。可是遊戲的好玩在於,雖沒拿到好牌,但是最後對方出錯,你來個鹹魚大翻身,贏了,對應現實就是,你要堅持下去,人生必須走完,人生的意義也在於此體現,有希望的活著,信仰也由此產生了。熬吧,這事早晚有個頭,至於下一局是否想玩,這局先想好了,只有知道這些,你才會放下所謂的愛恨情仇,因為是遊戲,所有的道具是為了給你玩用的,你退出,啥道具你也帶不走,後面還有人要玩呢,下局還有更新的、更高級、你沒見過的道具等著你,知道這一切,你就做到了“放下”。內心哈哈一笑。這就是:以出世的精神,過入世的生活。

    總結所以善惡的標準,是角色定義的,不是神定義,如果你還是有這種想法,那是你還沒覺悟,還是停留在角色的位置。你是否知道,陪著你一起玩遊戲,做對手的人,靈魂層面可能是你最好的朋友,他耐心陪著你,設置多種困難讓你遊戲水平進步?老玩第一關,永遠進步不了啊,遊戲中,你恨他,因為他設計障礙,讓你過不去,你要絞儘腦汁的想法過去。你是否知道,真正的高手,是經過千難萬險的,到了那天,你要感謝這些“對手”,沒有他們,你不是現在的你啊。感恩的心,就這麼來的。一切都是遊戲,一切都是幫助,一切都是互相體驗那個“心跳的感覺”。各種分身,各種角色,都是來自那個神,那個“一”因為就祂自己,外面沒人,這就是“合一”的由來。愛人如己,愛自己的敵人,平等,尊重。分享遊戲的感悟,經驗,這些道具是為了成就你,於是乎,你出輪迴了,升入更高級的遊戲裏面去了。不想玩也行,那就玩完後歇著,歇夠了,繼續投入進去吧,因為你不幹點啥,就真不能幹啥了,因為宇宙就是個大遊戲程式,神在和自己玩,別的無事可做。更高一級的遊戲,就是更高維度。等你關機的那天,一切遊戲結束了,你回歸本來的你,回歸神。你在遊戲裏的角色,當下的角色,就是神的臨在。升級那天,你就是“回家之旅”,離造物主的距離又近了一步。也許這升級你用了一年,也許用了1萬年,誰知道呢。那些過來人,一直等著你升級這天。迷失、沉淪、不可自拔的心態等於“地獄“,所以有覺悟者發下誓願,  地獄不空,誓不為佛“,多麼慈悲,多麼偉大,他們曾經也是我們的一員,不忍心看著我們這麼沉迷進去。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請你轉載出去,讓更多人知道這一切,讓更多人一起覺醒,一起進步,回歸神所創造的“最高級別的天堂之家”因為我們來自那裏,回去吧,我們這些迷失太久的孩子們,回去和神一起再創造別的更高級的遊戲去吧,阿門!

{本篇文章轉載自《UFO中文網》,原文網址: http://www.ufoch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787#lastpost )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上帝粒子」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


世界新聞網 編譯中心/綜合8日電

(美聯社)  
slideshow
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Peter Higgs 圖右)和比利時物理學家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 圖左)在半世紀前假設有「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存在,他們8日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兩人在1964年分別提出一種能賦予宇宙萬物質量的基本粒子存在的假設,解釋物質如何取得質量,形成星球和整個宇宙;這種粒子後來就以希格斯的名字命名,稱為「希格斯玻色子」。

兩人的觀察被譽為是了解宇宙起源的最重要理論之一。希格斯提出宇宙有一個看不見的「希格斯場」(Higgs Field),充滿「希格斯玻色子」,若沒有「希格斯場」,所有粒子將以光速穿越,不會具有質量,原子將不存在。

去年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宣布,他們以大強子對撞機找到一種新的基本粒子,與希格斯玻色子「相符」,證實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也肯定了希格斯與恩格勒的成就。

84歲的希格斯得知獲獎後表示「不敢當」,「我也要恭喜所有對發現這種新粒子有貢獻的人。」80歲的恩格勒也表示,樂於接受這個獎。兩人將分享800萬瑞典克朗(約125萬美元)獎金。

諾貝爾評審團說:「希格斯玻色子來自一個看不見的場,填滿所有宇宙空間,即使宇宙看起來是空的,這個場仍存在。沒有它,我們就不存在,因為粒子與這個場接觸,才會獲得質量。」

1964年,六位物理學家分別在三個小組進行研究,發表了許多有關粒子如何獲得質量的論文。第一位發表者是布勞特,他已於2011年去世;接著是恩格勒,提出一個能賦予質量的粒子場侵入早期的宇宙,在此之前,宇宙充滿沒有質量的粒子。

然後是希格斯首度提出,唯有一種不明的粒子存在,才會產生質量。因此,這種不明粒子就稱為「希格斯玻色子」。  物理學界在1970年代設計了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但無法解釋為何有些粒子有質量,有些則無,例如光子。答案就在充滿玻色子的「希格斯場」,基本粒子穿過「希格斯場」時,與它的互動程度不同,互動大的就獲得質量,反之則無。

希格斯玻色子是標準模型預言的61種基本粒子中,最後一種被實驗證實的粒子。       

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要走得遠,就一起走!



四宏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

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African proverb

韓國總統朴槿惠所引用的非洲諺語:「要走得快,就一個人走;要走得遠,就一起走。」

願大家互相一起為伴,在覺悟道上,併肩前行。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圓覺經》第一章 (節錄)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為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禪宗三祖僧璨之《信心銘》:「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四祖道信《景德傳燈錄‧法融章》:「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六祖慧能:「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柯老師的文章]

《道在埋我》
(作者:滴水入海,發佈於2012/10/13) 

問:佛來斬佛,魔來斬魔。

答:本性清凈,無念無相。於一切時、一切處,都能無念無相、無我無住,即是各人本來面目。若有佛斬魔斬,還是分別對立,並非明心見性。確切點說,此是禪定過程中處理念頭的方法——不管境界好(佛)與不好(魔),都要不去執著。若不解此語本意,心存“斬”念,執持過頭,那就不但難以覺悟,且易走入邪路。

問:在現實中,人還是人呀!思維可以無邊無際,但人還是生活在噹下的時空中。

答:道若不用在現實生活中,那還叫道嗎?誰求道修道不在現實生活中進行的呢?道法不是虛空、虛無,而是覺悟宇宙本性和人生真諦的超高級智慧。這種智慧,是本性的靈能靈覺,不是大腦的邏輯思維。正因眾生著迷於分別,邏輯思維不斷,猶如走進了自設的無邊迷宮,失去了導航回家(大道本源)的本性,故百千劫沉淪於生死苦海。道在哪裏?本性怎達?若不在現實生活中埋除私我念相進至無念無相,若不在現實生活中奉獻愛心進而無分無別,那就不但與道對面千里,與本性也隔若天地了。

問:道在理中尋,理在道中心!這是我辨認和感覺到的“道”的妙處,所以才會被吸引!

答:思維裏的“道”,雖然覺得很妙,但也僅僅是一種理解暢達的心理感受。明心見性的“道”,那是人生踐行埋我無我的清凈之妙,還是生命不再參加物質生滅大循環的解脫大妙。道,在思維上偶有一得,可讓人如痴如醉或發狂發飆;道,在本性上洞達融通,可讓人真常應物而不易一心。如痴如醉或發狂發飆,只因如酒未醒;真常應物而不易一心,只因無我清凈。

問:虛虛實實,說不清,道不明!

答:假如從《生命能》提倡的無念無相入手,在生活裏大愛埋我加上禪定入?,那麼,不但說得清道得明,而且了了如如,非虛非實,平平常常,恒古恒今。

  人是自然的產物之一,是大宇的有機組成部分,本來也自然。只是分別心先分出“這是我”,然後“這是你”,再然後“那是他”,再再然後“那是她……它……萬物……”,無窮無盡,把自己搞得很不自然,完全失去了自然。若能一秒鐘埋掉這個分別,歸於自然的無我狀態,那就是一秒鐘的清凈無為、寂然自在。若能有一分鐘、一小時、24小時,每天、每月、每年,那就叫徹覺解脫。當然,這都是在現實生活中進行的,都是在與人、與物、與事打交道時達到的。所以才能稱作生活禪、日常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這段文字摘自施寄青女士的《利他無我,一念不生》]

    他認為佛經雖多,皓首窮經也不見得能窺其堂奧,但它的宗旨只有八個字「利他無我 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是善念惡念皆不生,一旦你有善惡的分別,一定會產生對立,正如老子說的;聖人不息,大盜不止。不要判斷別人,因其中因緣非我們能明白的,表面上對的未必是對的。

    亦安居士認為這八字便是佛法精髓,其餘許多話都是多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埋我度眾,利他無我,無我為人,都是一樣的意思。

    無念無相,絕思絕慮,一念不生,也都是一樣「不起心動念」。

    人活著很難不起心念,但要以靜坐禪定修練到入○、無念、無相、無住的狀態,並且以這種處於○中、無念、無相、無住的無分別態去過日常的生活。

    遇到事情,不以人的邏輯思惟去百般思索、千想萬慮,那些都是煩惱的起源,自己先拋出綑仙索把自己層層纏縛綑綁,不得解脫。聖嚴法師說:「是誰被纏?是誰縛你?」

    放下,是放下什麼?放下心念,也就放下了煩惱。

    絕思絕慮,不起心動念,隨緣而處,隨遇而安,此即“般若大智慧”!

《天堂的證據》


最新一期美國《新聞週刊》雜誌封面文章刊登了亞歷山大的經歴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知名神經外科醫生埃本·亞歷山大發表了文章《天堂的證據》,被用作封面文章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國《新聞週刊》雜誌中。亞歷山大醫生在文中詳細精確地描述了自己的瀕死體驗,並表示天堂真的存在。
七日昏迷
細菌感染令大腦“癱瘓” 
        埃本·亞歷山大以前並不相信瀕死體驗,他接受過科學教育,追隨父親的道路成了一名神經外科醫生,還在哈佛醫學院等高校授課。過去亞歷山大認為,一些人描述的瀕死體驗是可以用科學來解釋的,但後來的一次親身經歴徹底改變了他的想法。
        2008年秋天,亞歷山大博士患了一種罕見的細菌性腦膜炎,細菌侵蝕了他的腦脊髓液,他的大腦皮質神經元完全陷入“癱瘓”狀態,令他昏迷了七天。在這七天中,亞歷山大的身體毫無知覺,大腦的高級功能完全停止了運作。然而令他驚詫的是,這七天裏雖然他的身體處于昏迷中,但他的思維和自我意識仍是活躍的。據亞歷山大描述,他的自我意識前往了另一個世界,在這個全新的世界中,人脫離了大腦和身體的限製,死亡並非終點,而是一次長期、積極的旅行中的一個篇章。
        亞歷山大並非第一個經歴過瀕死體驗的人,但據他所知,他是第一個在大腦皮質完全“癱瘓”、身體時刻處于醫學觀察的情況下遊歷“天堂”的人。現有的醫學知識還無法解釋這一現象。醒來之後,亞歷山大將自己的經歴寫成了一本書——《天堂的證據》,該書將于今年1023日出版。
        據亞歷山大描述,他的“天堂之旅”從一個充滿了雲朵的地方開始,他看到深藍色的天空上漂浮著大朵蓬鬆的白色和粉色雲彩。在雲朵之上,透明、發光生物成群結隊地飛過天空,像飛機一樣留下長長的飄帶一般的痕跡。亞歷山大說不清這些生物到底是鳥兒還是天使,但他認為用語言完全無法描述,它們不同于地球上的任何生物,它們是更高級的生命形式。
        後來,亞歷山大聽到了從天上傳來的巨大聲響,好似一曲聖歌,他懷疑這聲音來自天上飛行的神秘生物,他從中體會到了一種歡樂的情緒。亞歷山大看到了天空中的神秘生物,聽到了它們的歌聲,但他感覺如果你不成為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的話,就不會感受到這些。 
 
瀕死體驗
遊歷“天堂”和上帝居所
        在大部分旅行中,亞歷山大並非獨自一人,有一名女子陪伴著他。這位女子非常年輕,亞歷山大還能清楚地記得她的樣子。她有著高顴骨和深藍色眼睛,一頭金棕色的頭發襯托著她美麗的臉蛋。
        第一次看到她的時候,亞歷山大和她正處于一個有著復雜圖案的平面之上,後來亞歷山大認出這是蝴蝶的翅膀。事實上,他們當時被無數翩翩飛舞的蝴蝶包圍,這些蝴蝶組成了一條色彩繽紛、充滿生命的河流,流淌在空氣之中。
        女子的著裝就好像農民一般簡單,但服裝的顏色——粉藍、靛青和橙粉——跟這個世界裏的其他事物一樣,都具有令人折服的鮮活感。
        女子注視著亞歷山大,她的表情讓人感覺能夠點亮人生,不管此前你覺得遇到了多少艱難險阻。這表情裏沒有愛慕,也不是友誼,這是超越地球上所有情感的一種表情,讓人感覺其中承載著所有類型的愛,卻又超越所有類型的愛。
        沒有使用任何語言,女子就能向亞歷山大傳遞訊息,這些訊息就像風一樣穿透亞歷山大的身體,他立刻就能知道她想表達什麼。用人們所知道的語言來表達的話,女子向亞歷山大說了三句話:“親愛的,你將永遠被珍愛。”“你不必有任何恐懼。”“你不會做錯任何事。”這些訊息令亞歷山大體會到了極大的釋放感。
        “我們將向你展示這裏的很多東西,”女子繼續告訴亞歷山大,“但最終你還是要回去的。”對此亞歷山大感覺迷惑,他不知道自己要“回去”的地方是哪兒。然後,一陣溫暖的風吹過,改變了亞歷山大周圍的一切,他所處的世界開始劇烈地顫動。亞歷山大開始在心中對風提出疑問,或者說,他在向控製風的神奇生物提問:這是什麼地方?我是誰?為什麼我在這兒?
        每次亞歷山大在心中提出這些問題,就能立即得到答案。答案就像一個由光線、色彩、愛和美組成的沖擊波,貫穿了亞歷山大的身體。更重要的是,這種沖擊波並不是在簡單地淹沒亞歷山大的提問,而是通過一種超越語言的方式回答了疑問。思維直接進入了亞歷山大的大腦,但這些思維跟地球上的不一樣,它們是具體而非抽象的,而且在它們進入大腦之時,亞歷山大就如醍醐灌頂般理解了這個全新世界中的一些概念。
        亞歷山大繼續前行,進入了一片巨大的虛空,那裏完全處于黑暗之中,面積無限廣闊,令人感到極度舒適。雖然一片漆黑,但亞歷山大感覺到了光的存在,光線似乎源于一個明亮的球體,他感覺到球體就在他附近。這個球體擔任著“翻譯”的角色,令亞歷山大得以跟自己周圍這個巨大的世界交流。
        亞歷山大感覺自己就好像新生兒一般,“出生”到了一個更廣闊的新世界裏,宇宙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子宮,而這個跟他存在聯繫的球體正引導著他。17世紀詩人亨利·沃恩曾寫道:“有人說,上帝居住的地方是深沉卻耀眼的黑暗。”亞歷山大後來發覺,這個神奇的地方就好像沃恩的詩句中描寫的一樣,正是上帝居住的地方。

引發爭議
 天堂真的存在嗎?
        亞歷山大表示,他知道自己的經歴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如果以前有人告訴他這些,他肯定覺得是異想天開。但這一切發生在了他的身上,他感覺這種經歴比他的真實生活還要真實。不過,他也很想對自己的這一經歴作出解釋。
        亞歷山大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知名神經外科醫生,曾在美國最著名的大學授課多年,他知道很多同行就像他過去一樣,都認為大腦產生意識,宇宙是沒有任何情感的。但經歴過瀕死體驗之後,亞歷山大對這些理論產生了懷疑。他計劃用自己的餘生來研究意識的本質,他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人類的自我不僅僅是人腦就能涵蓋的。
        像亞歷山大這樣令人震驚的瀕死體驗是否真的會顛覆現有的理論,而科學又是否能夠解釋這些不可思議的現象呢?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高級講師、精神病學研究所顧問、國際瀕死研究協會英國分會主席彼得·芬威克承認,解釋在大腦活動停止後發生的第一人稱回憶的經驗存在很復雜的問題,那些擁有瀕死體驗的倖存者只能在事後描述當時的經歴,人們無法確定這些經歴是否是在大腦停止活動後感知的,還是隨後編造的。
        對于夢境,甚至任何記憶,同樣的問題都存在。認知心理學家伊麗莎白·洛夫特斯曾進行過一項出色的實驗,實驗結果表明,人們對真實體驗的回憶可以輕鬆被扭曲或改變,變成人們認為應該發生的事,或者人們被告知的可能發生的事。
       長達150年的感知科學的研究表明,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的期望、經歴和個人推理,而這些影響因素的份量不低於人們通過自己眼睛看到的圖像和聽到的聲音等硬性的確鑿證據。比如,你可能在閃爍的火焰中看到一張人臉,或夜晚獨自行走時發現遠處有一個人——結果卻發現在下一秒火焰中的人臉消失了,而那暗處的“人”只是個郵政信箱。
        因此,那些瀕死體驗可能就像正常的感知或記憶一樣,受到文化、個人的偏見和以往經驗的影響。如果亞歷山大是佛教徒,他的瀕死體驗可能是被一名菩薩引導進入極樂世界。
        亞歷山大是一名神經外科醫生,這令他對來生的描述看起來似乎更可信,也更為引人注意,但並沒有證據證明專家的描述就一定比其他人更可靠。如果要證明天堂真的存在,需要的不僅僅是亞歷山大繪聲繪色的描述,還要有確鑿的證據。

 【延伸閱讀】:

來源: 神经外科医生讲述自身濒死体验:曾游历上帝居所
          http://www.ufotm.com/thread-15773-1-1.html

          Heaven Is Real: A Doctor’s Experience With the Afterlife

深入埋我,直取般若

元代趙雍畫善財拜觀音圖

《深入埋我,直取般若》
(轉載文章)
(作者:滴水入海,發佈於2012/06/215 ) 
:我身邊幾個人,都分別在用不同的方法修行,都覺得自己修的是最好的方法,而且都很希望別人也用自己的方法修行。我想他們真的搞清楚了嗎?千萬不要自誤誤人了。所以我現在極其慎言,什麼也不說。

:恩師住世時,自始至終沒有說過自己修得好,相反卻在各種場合,深刻解剖自我,常常列舉自己過去有哪些錯誤,現在又有哪些不足。恩師一生,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廉潔奉公,兩袖清風;身為廳局級幹部,幾十年如一日,不遺餘力接濟貧困,自奉節儉猶如未脫貧之農民。縱然如此,得觀音老師開發後,恩師檢索自己一生,清理過去所思所行,居然發現有14方面的過錯。心靈洗禮說到動情之處,恩師往往痛心疾首、涕淚交集。為感恩觀音老師度化,恩師自誓“埋我度眾,雖粉身碎骨亦在所不辭!”在全身心奉獻於埋我度眾事業時,利誘與威迫並加,稱譽和誹謗同來,恩師都淡然一笑,巍然不動,仍以“給出去還不夠”警覺自礪……如恩師這樣自覺自樂踐行慈悲大愛的“無我法”,消除了人生的患得患失和道德負罪,從自我執著的種種掛礙和束縛裏解脫出來,獲得輕鬆自在、安詳神凝、清凈無為的永生歸宿,算不算“明心見性”和徹覺者的大德行?算不算“於世間而出世間”的最佳方法?讓恩師大徹大悟並踐行不悖的“無我法”,又來之於觀音老師傳示的生命能。生命能是不是徹覺解脫的最佳方法?!這是眾多生命能學友,受恩師無我大愛的人格魅力吸引,並親身實踐生命能後的共同感受。

我個人的經歷,因自我頑固,有些曲折。學習生命能的開初一段時間,覺得六字真言禪定太過平常簡單,常常不以為然,貢高我慢(自高自大目中無人);甚至想入非非,自以為還有更方便更直捷更適合的好方法。故機心巧心齊來,翻書登程,求索折騰,幾年下來,不僅絲毫無補於踐行大道,反而擾亂了自己,心更躁動,身也不安。

後來,仔細觀察恩師生活,除了深入禪定常處〇態,以及大愛服務不著念相外,就沒有其它什麼“密法”了。然而,在恩師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時時處處,卻無不藴含著慈悲大愛的無我定力,映透出徹覺智慧的燦爛光輝。再讀經典,發現觀音老師、釋迦佛祖以及其他一些先哲,也都是通過忘我禪定,去克服分別執著、煩躁妄想、痛苦憂愁……,進而達到真定證道才大徹大悟;同時,又都處此無分別真定態,大智慧廣度眾生歸本返源。痛定思痛後,遂戀戀不捨放下“我見”“我慢”,逐漸泯卻投機取巧之心,專注於度眾埋我和禪定埋我,慢慢嘗到了捨念清凈的快樂。由此,也逐漸感悟恩師強調“先師觀自在,於世不另師”之良苦用心和純潔信念了。

當然,至今我的禪定功夫仍然不好,遠不如恩師和一些學友。“定能生智”,沒有無念無相的清淨心定力,自然也就沒有智慧了。不過,恩師和先哲們克服困難身體力行埋除自我的經歷,卻真實地成了我堅持禪定的精神支柱,從而體會了心中有禪,時時是禪;心中有道,處處是道。

雖然習運生命能有些年頭了,但我學得很淺薄。這不是謙虛,老師大智慧示道度化眾生歸本返源的無盡寶藏——生命能的滋味,我才嘗到一滴一點。故行不專精,服務無力,言多繁瑣,契心寥寥,深為慚愧。盼望今後和學友們一道,跟著埋我度眾大家庭繼續精進,向著老師指引的歸本返源方向,埋我度眾直到生命終竟的那天。終也不終,本性不生不滅;竟也無竟,大道無窮無盡。

“路漫漫其修遠兮”,當埋我度眾而不輟!

    轉載柯老師懷念先師的文章
原文網址 生 命 能 文 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d702450102e4rc.html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覺悟與度眾》

《覺悟與度眾》轉載文章
(作者:滴水入海,發表於2012528日) 

問:佛學講六道眾生,畜生也要度。生命能的埋我度眾,是不是“六道”都在其內?
答:先說對討論的態度。大家討論交流的目的,在于認識自己的本性,認識生命的本源,從而自覺確立起正確的生活目標——真誠地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埋我度眾歸本返源。否則,就名詞概念上論來辯去,僅僅是想當然和空推理,與本性沒有什麼關係。埋我度眾成了空話,人生就仍然是昏昏漠漠,曲曲折折,磕磕絆絆,不識原路回家,不得歸返本源。這裏就“什麼是度”、“什麼是眾生”,簡單談談個人的一點粗淺認識,僅為交換意見,並請教于各位大德學友和老師。謝謝!
 
什麼是度?
        佛陀徹悟的解脫大智慧,包括觀音老師傳示的生命能,都是他們親身埋我無我禪定入〇而得的大道真諦和人生真理。這個真諦,是啓發人們覺識生命本性,洞達事物本質,以及恢復本性和回歸本源的大科學、大哲理、大德行。這就是先哲們所說的本來意義上的“度”。也就是說,度,是為了讓執著于私我、沉迷于物欲而產生無盡貪瞋痴的無明眾生,去深刻反省私我、物慾、貪瞋痴對生命本身和社會發展所造成的危害及破壞(也即沉淪和作惡),重新喚醒良心認識本性,從而以無分無別的大愛及無念無相的埋我行動,走完短暫的人生而歸本返源,此稱至善大德和覺悟解脫。總起來說,度有三層意思,也即願、行、證或說思、修、證三步驟。一是啓發、引導、改造認識,聽聞道理、接受道理而生菩提心發大宏願;二是端正心態和行為,進而自覺埋我無我、大愛無分別,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踐行並不斷改進以圓成大宏願;三是明心見性歸本返源,實證佛陀大智慧傳示的大道境界,常處無分別智,隨緣入〇寂滅。
 
什麼是眾生?
        明白了度的意思,那麼度的對象也即眾生是什麼,不就很清楚了嗎?地球上,誰能聽懂、領悟佛陀及老師等先哲們傳示的大科學大哲理?誰能學習、效仿佛陀及老師等先哲們身體力行的埋我度眾大德行?除了作為同類的人以外,其它類動物能懂能行嗎?既不能懂又不能行,能稱為覺悟和解脫嗎?就算是同類的人,若固執于一己之見,佛陀也奈何不得度化不了。在佛陀住世的古印度時代,佛陀身邊就有很多人無法聽懂、接受、實行其提倡的眾生平等、慈悲大愛及無常無我寂滅涅槃之道,甚至于還有一些惡毒誹謗和人身攻擊的事情發生,佛陀有什麼辦法呢,只能隨緣而不生對立埋我于〇呀。
 
        現在生活中常見的所謂度動物、度祖先,實際上是對佛陀度眾的一種誤解,甚至歪曲。觀原始佛學經典,作為歷史真實人物的佛陀,在慈悲大愛引導人們覺悟解脫的同時,也以慈心對待萬物。不管萬物是有生命或非生命,都會珍惜愛護,不浪費破壞,不隨意傷害。“不殺”的戒條,或許就從此而來,而且需要還原到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中去考慮才有現實意義。二千五百年前,古印度還處在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奴隸君主草菅人命,農奴不如馴養的牲畜值錢;社會動蕩,戰亂頻頻,生命財產不得任何保障;連年戰爭,物資貧乏,人們輾轉遷移不得休養生息。作為受人敬仰的佛陀,學生分佈於社會各個階層,在家眾多過出家眾。提倡“不殺”(動植物都要愛護,何況人命呢),提倡慈心愛心的良好風尚,完全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團結和人們的休養生息。這是多麼有現實意義和大利益的事情!若只停留在愛護動物,甚至不打害蟲蚊蠅蟑鼠,卻與同類惡鬥而貪慾攫取他人用血汗凝成的社會物質財富,豈不完全失去了佛陀的告誡本意?故“度”字雖同,其義及用處完全不同。若只是想當然,以為度眾覺悟解脫與“度”畜生一個樣,那也太看低了佛陀覺悟及導人解脫的大智慧了。現在人們理解的“度”眾生,往往就是愛護動物,養寵物為其最高境界;“度”祖先,也無非就是活著的人,從祖先物慾滿足的角度,想當然地做著生者與死者“陰陽界”的利益交換。這些做法,與元真大道的因果定則、佛陀度眾的思想及行為隔若霄壤,卻被奉為正宗而大行其道。是耶非耶?功耶罪耶?留待良知,自己品味。
 
        再從傳世經典的角度來看。佛學所有的經典,都是以人類的語言和文字來述說和記錄,也往往都是圍繞著“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來說的,其中並無關於如何度化畜生的經典吧?我至今未讀到過、也沒聽說過有什麼“度馬經”、“度牛經”、“度狗度貓經”、“度雞鴨魚蟲經”……(陋見寡聞。或許有見過者,請推薦一下)可見,先哲的度眾,都是圍繞著既有分別妄想又能覺悟本性的“人”展開的教育,引導因貪慾而迷失了本性的無明同類,走向無私無我(無貪瞋痴)、慈悲大愛而明心見性解脫。
 
覺悟的學術
        佛陀的教誨,本來就是一種導人覺悟解脫的優雅學術。但在佛陀圓寂100年後,因為社會的發展變遷,逐漸形成了現在大家認為的佛教——宗教部派,從而對佛學產生種種宗教解讀和派別體系。褪去宗教外衣及穿鑿附會,用現在的話說,佛陀是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教育家,是慈悲大愛、埋我度眾的身體力行者和光輝榜樣。
 
        我們現在學習觀音老師傳示的生命能,就要正本清源,重新釐清佛陀大智慧的傳示,只講導人埋除私我大愛無分別的大科學、大哲理、大德行,並落實在生活中,明心見性,利人利己,覺人覺己,歸本返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