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四禪天


四禪天的境界
宣化上人

參禪參到忘人無我的境界,便到初禪「離生喜樂地」。在這階段,破了眾生的執著,而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受用。在此定的境界上,呼吸停止,無呼無吸,不出不入,有一種特別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妙不可言的。總之,這是一般人得不到的快樂。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在定中得到最大的歡喜。坐在那裏,不飲不食。脈搏也停止,等於死人一樣,可是還有意念,知道自己在靜坐。

三禪是「離喜妙樂地」。在定中離開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這種的歡喜,而得一種妙樂。這種妙樂,無法可形容出來,是微妙不可思議的。在此境界,把念頭也止住了,沒有意念。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

四禪是「捨念清淨地」。意念不但止住,而且也捨了。這時候,得到非常清淨、非常微妙的快樂。四禪的境界,還是凡夫的地位,尚未證果,不要以為了不起,此境界離證果尚有一段距離,應該努力去參,再接再厲去參,進一步才到「五不還天」的境界,那才是入聖人法性流。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準提神咒

 


唸誦咒文之前,會先吟唱四句偈,讚頌準提菩薩:
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讚大準提,惟願慈悲垂加護。

咒文:
南無。颯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姪他。
唵。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
Namah Saptanam Samyaksambudda Kotinam Tadyatha
Om Cale Cule Cunde Svaha


翻譯:
蘇悉帝悉帝:三昧真佛
七俱支俱支:百億 or 千萬、千億
七:七佛

南無:禮敬
颯多喃:七
俱胝喃:無數化身 (無數無量的佛、成就者)
怛姪他:即說咒曰

折隸:振動
主隸:向上
準提:清淨
娑婆訶:圓滿、成就

當念頭生起時,不要忘記要有清淨心、緣起性空。
本咒是降伏咒、調伏咒。此刻放下,此刻清淨。
發現起心動念了,立刻放下,立刻清淨。


禪門公案「一指」的“一”,即指『準提』。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禪與悟

五祖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對惠明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定慧一體,不是二;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

無念,無相,無住。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直心是道場。(聖嚴法師:直心=不主觀,就是慈悲心,無我的、無私的心。)

馬祖道一禪師:「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

理則頓悟,事須漸除。《楞嚴經‧卷十》:「理則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六祖壇經》: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聖嚴法師:

釋迦牟尼佛發現,生命的現象只是物質和精神的組合,也就是被稱為無常變化的「我」,因此根本不可能擁有,也絕不是實有,所以此「我」是暫時有而本性空。既然「我」是空的,就不必貪生,也不必怕死了。這種智慧的功能,就稱為開悟和解脫。


當你發現,除了念頭,別無自我,既無煩惱的我,也無智慧的我,僅有隨著環境而有的種種心相之反映,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我」這樣東西時,便是開悟。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譚峭,唐末五代道士,著名道教學者,生於唐咸通年間。《泉州府志》上記載,南唐主李煜曾賜給譚峭「紫霄真人」的稱號。

所著《化書》(《譚子化書》)六卷一百十二篇。認為萬事萬物皆源於虛,「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後復歸於虛,「其化無窮」。

譚峭說:「摶空為塊,見塊而不見空;粉塊為空,見空而不見塊。」

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公式 E=mc平方,能量()組成物質(),人們只看見物質()而見不到能量();物質()還原成能量狀態()以後,人們又只看到空而見不到物質()

我們從大宇統一能場中來,回到大宇統一能場中去,物質的生滅只是現象的變化,本質能量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二、不去不來。


南懷瑾談法身本體

用現代的觀念來解釋,佛就是宇宙眾生一切生命的本體。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一切眾生,只要覺悟了就是佛,因此真正的佛法不是宗教,沒有宗教的形式,沒有形象,也不是盲目的崇拜。

那個本體也叫如來,它沒有來也沒有去,它沒有動也沒有靜。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個智慧就叫般若,這個大的境界就叫涅槃。所以追求宇宙萬物生命的根本,才是佛法的真義。

修行就是要找回法身成佛,那才是大成就。

真正修行就是要找本體。按佛學名詞來講,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就是體(本體),沒有形相。報身是本體的顯現,有形相。報身也叫報應身,有善報、惡報、不善不惡報。成佛得法身的人,為度眾生而重新來到世間或者其他眾生的世界,那個叫應化身。所謂應化,就是因有所「感」而有所「應」的意思。

不管我們見的是空還是塊,都是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有形有相,這個現象就是報身。

禪宗祖師們走的路線是「直取無上菩提」。本體掌握以後,輪迴死亡都沒有什麼可怕了,死與生不過是昨天與今天,進房間與出房間一樣普通,本體從來就沒有動過,生死涅槃一切皆空。這是禪宗的路線。

龍樹菩薩怎麼講本體呢?他寫了一部《中觀論》,裡面講了有名的中觀「八不」,也叫中觀正見:「不生不滅」,沒有生過也沒有死過;「不去不來」,「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是一元論也不是多元論,也沒有兩樣,其實仔細講起來不止八個啦,比如說不善與不惡,不空也不有,等等。有了這個正見,什麼功夫啦、妄想啦,一概放下就是了。

所以《大乘起信論》講了兩樣東西:妄想與真如。沒有妄想了就是那個東西,起了妄想了,本體就動了。就像水,起了波浪就不是水了,但是波浪是水做的,等波浪沒有了,還是回歸到水。成功了以後還會不會死呢?當然還是會死,會不會生呢?當然還是會生,不過生與死沒有什麼可怕的,所以悟道的人說:「涅槃生死等空花。」

得到清淨境界是唯心所造,混亂的境界及煩惱痛苦也是唯心所造,只要心放下了,就接近那個本體了。所以佛在《楞嚴經》中,開頭就告訴阿難:「現前縱得九次第定,猶是法塵分別影事」,你即使現在得到了各種三昧,各種定境,甚至你可以放光動地,那也不過是心理思想功能的一種變態,不是真的。


龍樹《中觀論》:『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無量義

《證道歌》作者永嘉玄覺禪師:「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宋‧黃龍死心悟新禪師: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黃龍悟新禪師悟道因緣〉: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2437&cid=53&page=210

 


《無量義經》
【說法品第二】: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男子,有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云何、菩薩云何修行?」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

「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

「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

「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研究證明心念能影響物質


這是發表在《科學探索》期刊上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當處在不同群聚環境下,亂碼產生器(REG)會有異常表現。

研究人員發現當世界上發生巨變、眾多人口集體感受恐慌、焦慮或興奮時,極大尖峰相應產生。使得「意識場」(Consciousness field)理論的概念更值得取信。

普林斯頓大學研究證實人的集體意識會影響電力的特性,並導出「或許最關鍵的是『意識場』的可能性,以前已被許多科學家在許多抽象形式中所假設,現在可能進入到嚴謹的科學論證,成為物理現實的開端」的結論。(研究資料網址:http://www.princeton.edu/~pear/pdfs/1996-fieldreg-anomalies-group-situations.pdf )

另一個由普林斯頓大學機械及航太工程系Nelson博士部份主導的研究顯示,這效應在911雙子星大樓事件中非常明顯。(研究資料:http://noosphere.princeton.edu/papers/nelson-pp.pdf )

這些實驗證明,人的心念對量子物體產生影響,也能對其他人的行為產生影響。

(以上節錄自《讚新聞》,原文網址:http://hssszn.com/?p=8277 )


英文原文網址:
Scientific Experiment Proves Our Mind Can Infulence Matter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緣生故如幻 ‧ 不實如空華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五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
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
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
猶隔日瘧。唯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
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迥,不落三有。」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
,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末來一切眾生,為出
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光金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
六種振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
,來衹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末曾有。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
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
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
今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阿難雖聞如是法
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
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爾
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華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云何見所見     
中間無實性     是故若交蘆      
結解同所因     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     發明便解脫      
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此阿毗達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