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節錄)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1974年於台灣

這個清淨行就是菩薩行,菩薩所修行的。大乘的菩薩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既能自覺,更能覺他,所以他修這個清淨的行門。這種清淨行門,是所有修道人都應該遵照去修行的。
  
在這一品裏,有一百多個願,這些願都是為眾生而修行,所以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一種行門。淨行(音橫)也可以讀成淨行(音形),就是修行,你去做。在這一部品前講的是「信解門」,而這品就是「修行門」了。你光信、光明白,若不修行,那也是沒有用的,佛教是要躬行實踐,老老實實去修行的;是要自己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行。我們每一個佛教徒應該特別注意,特別著眼這一點——應該自己去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我不修行。要自己躬行實踐,以身作則,老老實實地去修行,不用任何手段,任何虛偽的宣傳,就是事事求實,實實在在地依法修行;知道一點就行一點,知道兩點就行兩點,不是知行不合一的。

在這一百多願裏邊,有二十個「云何」;二十個「云何」裏邊,又有十一段;在這十一段裏邊,每一段又有十句;合起來是一百一十種的願,一百一十種的德。第一段,明「三業離過成德」。三業是什麼?就是身口意三業。我們人修行不要向旁的地方去找,就要自己迴光返照,修我們的身業清淨,沒有殺盜婬;意業清淨,沒有貪瞋癡;口業清淨,沒有綺語、妄言、惡口、兩舌。本來這一些事情,學佛法的人差不多都懂的;但是都懂,所犯的毛病就是都不能清淨。你要能三業清淨,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都沒有過失了,三業清淨,這就是修道人最要緊的。

第一段是說三業要清淨,要離開過失;三業離開過失,業就沒有了;沒有業,就成就修德,所以第一段就叫「三業離過成德」。第二段是「得堪傳法器」,得堪傳法器這種的程度,能得到可以做為法器了。法器就是能說法,教化眾生。第三段是「成就眾慧」,能成就一切的智慧。第四段是「具道因緣」,具足修道的因緣。第五段是「於法善巧」。第六是「修涅槃因」,你在修因的時候,要修涅槃的因。涅槃是梵語,中譯是不生不滅。第七是「滿菩薩行」,修行要滿菩薩所修行的道路。菩薩所修的是什麼?就是六度萬行。第八是「得十力智」。第九是「十王救護」。第十是「能為饒益」。第十一就是「超勝尊貴」。
… … …

諸惡不作就是眾善奉行,眾善奉行也就是諸惡不作了。所謂「煩惱即菩提」,煩惱,你翻過來就是菩提。你諸惡不作,也就是煩惱即菩提,你會用就是菩提,不會用就是煩惱。你想找菩提心,不要在煩惱的外邊另找菩提心,你把煩惱變過來就是菩提心。所以各位不要頭上安頭,說是:「把我這個煩惱斷了。」不要斷,煩惱不要斷。這是我的說法,其他的法師不這樣說。不要斷,要轉!你若一斷,煩惱即菩提,你把煩惱斷了,那菩提也斷了。斷個什麼?有什麼可斷的?根本不要向外馳求,回頭是岸,你只要覺了,就是菩提;若迷了,就是煩惱。煩惱的本身,菩提就在煩惱裏邊,煩惱也包括菩提;菩提你若不會用,也就是煩惱。不要在頭上安頭,離開煩惱另找菩提,這是錯了!因為做惡也是你這個人,做善也是你這個人,發菩提心也是你這個人,生煩惱也是你這個人,成佛也是你這個人,做鬼也是你這個人;不是另外去找一個。所以說: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 …

  佛說一切法 因眾生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無心便是道,你若真能無心了,「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內觀心,連心都沒有了。「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外觀形,也沒有一個形相了;「遠觀其物,物無其物」,遠視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房廊屋舍也都沒有了,遠看這個物也沒有了。「三者俱無,唯見於空」,這三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俱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觀這空也沒有了,再那空都沒有了。三心已掃,四相已飛,外不知其物,內不知其心,只有真空存在,到這時,連真空都沒有了。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所空也沒有了。無真空、無太空、無欲界、無色界、無想界、無思界,粉碎虛空,「湛然常寂」,這時候入定了,湛然常寂就是入定了。「寂無所寂」,在靜也沒有了的時候,「欲豈能生」,欲就是欲念,欲念不生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靜」,你能欲念不生,沒有欲了,這就是真淨,真正清淨了。能這樣,這還是修行的一個小境界,不是全體大用。但是也必須要經過這個小境界,然後才能得到耳根圓通,六根互用這種境界。
… … …

禪定度散亂。禪是梵語,中譯是「思惟修」,又叫「靜慮」。靜慮,就是把你的妄想沒有了,清淨其心。所以這個〈淨行品〉,你若不淨心,就不會有淨行。你心裏不乾淨,行為一定不乾淨的;你心裏一定要清淨了,行為表現出來才能清淨,所謂「以行於示,示之而已。」憑你行為的表現,就是你清淨心的表現;你若沒有清淨的心,就不會有清淨的行,所以這個禪定是很要緊的。
… … …

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奢摩他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止」。毗缽舍那也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觀」字。怎麼叫止呢?…這個止就是停止了,停止也就是一種靜的意思;觀,是觀察的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叫「止觀」。…修習止觀,怎麼叫止?怎麼叫觀?止個什麼?觀個什麼?…這個止,止什麼?止住你的妄想心,止住你的婬欲心,止你的無明,要生出一種智慧。觀察你是不是還有無明?觀察你是不是還有妄想?觀察你是不是還有婬欲的心?這樣比較合用一點。
… … …

儒家《大學》裏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止觀,把一切的妄念習氣都停止了,生出一切的善法、智慧來觀察。
… … …

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是擾亂我們心性的,令我們不成就道業;可是在《楞嚴經》上說,幫助你成就道業,使你證果成佛,也都是由這六根來幫助你的。你若能教這六根聽你的話,受你的支配。這樣就會有辦法。這十八界善巧,也就是善於運用十八界;你善於運用十八界,它就能幫你修成無上道。 … 十二處:六根、六塵合起來,就是十二處。

… … …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探慰有疾菩薩


維摩詰生病,文殊師利奉佛陀之命前往探視。

文殊師利言:「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慇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 . . . . .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已所修治,為無慧利。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彼有疾菩薩,復應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在於生死,不為汙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雖過魔行,而現降伏眾魔,是菩薩行;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於空,而殖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雖行四念處,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於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妙法蓮華經 -- 安樂行品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 ... ... ... ... ... ... ... ...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 ... ... ... ... ... ... ... ...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 ... ... ... ... ... ... ... ...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
... ... ... ... ... ... ... ... ...


絕妙說法 -- 四安樂行


《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 (聖嚴法師 著)

安樂行品──身口意誓,四安樂行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一)者,身安樂行:「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不親近王臣權貴、外道、文藝、兇戲、幻術、漁獵、畜牧,以及好求聲聞的四眾,小女、處女、寡女、不男等人

「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此乃由戒生定,由定起慧,三無漏學,次第完成。至於慧學,即以觀諸法皆空為基礎,能夠如實觀空,便語言道斷而但因緣是有。此與《中觀論》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是一致的。恆常樂觀如是的諸法空相,便是菩薩的第二親近處

「一切法空」是真諦,「因緣有」是俗諦,真空出於俗有,不明真空但執俗有,便是生於顛倒。此段經文以十八句形容一切法空。

實相「無所有」,因此才是「無量」的、「無邊」的、「無礙」的、「無障」的。除了生起「顛倒」見,執著「因緣」法為實「有」,一切諸法,當體即空。

「一切語言道斷」即是不可思不可議,《瓔珞經》卷下云:「一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仁王經》卷中亦云:「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都是說明諸法空相,實已無法利用語言、文字、思想等的符號來表達了。

 (二)者,口安樂行:「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這段經文是說,在如來涅槃之後的濁劫惡世末法時代,弘揚這部《法華經》的人,還應住於第二種口安樂行。那就是不樂意說他人過失及其他經典的不好,亦不用語言輕慢其他的法師們,也不說他人的三長兩短。對於二乘聲聞人等,既不說他們的過失,也不稱名讚其美好,不生怨嫌之心。若有求聽法者,不得違逆其心,若有對於法義的困難諮問,不可小看他們而用小乘法回答。

(三)者,意安樂行:「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四眾之中求三乘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求其長短」,這是出於嫉妒心,便對某人或某群人,於背後批評,說其部分之優點好處,道其更多的缺點壞處,以消心中的悶氣。也有是出於諂誑心,虛情假意,向人作種種不實之美言,目的是為損人而益己。一般所謂的小人,往往在人面前說此人好,在人背後又說此人惡,能夠不以嫉妒諂誑心論人長短臧否,已是世間善人,但是目前社會上不以無聊心說人長短的,的確太少。

「無得惱之,令其疑悔」,是對那些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們,如已在修學三乘佛法,雖不知唯一乘法,也不要去惱亂他們,說他們離道甚遠,終不能成佛,引起他們對所修行的法門生疑悔心,退失對於三寶的信心,同時又不能進入唯一佛乘,這就等於是斷人善根了。作為一個弘經的人,但說大法之妙,不眨小法之缺。我們現代人處身宗教信仰多元化的環境,亦不宜去惱悔其他宗派或其他教派的信眾,但求盡自己所能,弘揚正信的佛教。

「戲論」,開玩笑或作無意義的辯論。天南地北,不著邊際,把一句話翻來覆去地玩弄小聰明,卻沒有真正地說出一番道理來,俗稱滑稽、冗談、閒聊。以耍嘴皮來鬥勝負,名為「諍競」。說法時,宜句句實話,不說廢話,不要兜著圈子玩文字遊戲。

「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這是弘法說法者所應該注意的。見到一切眾生,心裡就要起大悲心,願他能夠將來必定成佛;不慬僅是心裡這麼想,口頭如此說,還要真正去做。只要有任何一個眾生跟佛法有緣,願意來聽聞佛法,不論他的根器或利或鈍,都要不厭其煩地為他說法。若是眾生不想聽佛法,也要不辭辛苦,用種種的方便,使得他能夠接觸佛教、認同佛法,這就是「起大悲想」。

「大悲」就是沒有條件的慈悲心,前述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沒有親疏、厚薄、遠近之分,是一律平等的,這個眾生要度,那個眾生也要度,雖度一切眾生,仍不以為自己度了眾生,不僅是眾生自度,根本無一眾生可度,永久地如此度化眾生,就叫作大悲。......


 經上說:「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這是《法華經》的立場,對學淺的人不需要少說,對學深的人也不需要為他多說。...... 三乘不離一乘,雖然三乘人未能體會一乘法,一乘法中並未拋棄三乘法。......

四)者,誓願安樂行:「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


「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此六大事中,屬於前三事的人,根本還沒有機會親近到唯一佛乘的妙法,所以從未聞知,亦未明白。屬於後三事的人,則已聽說有唯一佛乘這個名相,卻無意願來探問、起信、理解。故於修持第四安樂行的法師成佛之時,要使這些屬於六大事的眾生,進住妙法之中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修行



【南懷瑾: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環境也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要盡你的責任和義務,要盡心盡力地做好你所承擔的一切,要制心一處,用心去做每一項工作。


   把你的服務對象視為父母眾生,一切為他們的利益著想,以真誠心對待每一個眾生,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理解他們,體諒他們,做眾生的公僕,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當你不求任何回報地去給予、去奉獻的時候,這就是你的修行,你會得到無比的快樂。你的事業、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會順利。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他可以歷煉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層次,增長你的智慧。


   你的家庭就是淨土,就是你的寂靜處。要把你的淨土打掃的干乾淨淨,佈置的清淨莊嚴,要任勞任怨的盡你的責任和義務,擦掉灰塵就是擦掉你的業障,掃除垃圾就是掃除你的煩惱。你的家人都是你的親人,都是你的父母眾生、兒女眾生,都是你的金剛道友,要關心他們,照顧他們,尊重他們,不要傷害他們,怨恨他們。



   各有各的因緣 ,各有各的福報,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你執著誰,誰就會讓你傷心,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棄,該做的還要去做,還要做好。人生如同一場戲,戲已經開場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戲,哪裡有真的夫妻?哪裡有真的兒女?


   既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戲當真,其實人間並不是我們的老家,眾生只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有什麼可執著的,有什麼可計較的,少說一句又能怎樣?退一步又能怎樣?


   凡事不要只考慮自己,要為對方考慮。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愛,你才能夠自在。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誠意地去做,別人自然會尊重你,喜歡你。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不要總是怨天尤 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


   如果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


   其實,修行和生活,工作並不矛盾,佛性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然而人們陷入了繁忙的事務,到處奔走尋求,忘記、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寶貴的東西應該從自心中尋找。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認真學,堅持修,好好學,好好修,今生一定能夠解脫,今生一定能夠成佛。


   生病的人,要找回健康;失業的人,要找份工作;傷心的人,要找到快樂;失望的人,要找到希望。我們一生幾乎都在為找事業、找朋友、找財富、找功名而忙碌,甚至一生一世都在找尋,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其實找來找去,找自己的心最重要。怎樣找到自己的心?


   第一、成就內心的真佛:有句偈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本來佛、自性佛,卻在耳娛聲色裡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忽略自家珍寶,空在世上幾十年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很是可惜。因此,我們要作一個有智能的人,向心內覓佛,成就內心的真佛。


   第二、點亮內心的燈光:現代人強調淨化環保、淨化社會,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要先從淨化自己、淨化心靈做起。因為我們的心,經常被愚癡、黑暗、無 明、煩惱所遮蔽。我們每個人的自性裡,都有一盞心燈,點亮這盞智能的燈、般若的燈,就能趕走無明、煩惱。有謂美容、美顏、美姿,不如美心,點亮內心的燈光,就是美心。


  第三、治療內心的病患:身體生病了要看醫生,心理生病了怎麼辦?有人求神問卜,有人看心理醫生,不過最究竟的,還是自己做自己的醫生,因為自己內心的病,自己最了解。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陀說法,就是要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病,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用戒來治貪,用定來治瞋,用慧來治痴,身心才會解脫清涼。


   第四、發掘內心的財富:外在的財富,隨時可能因為水、火、盜賊、貪官及不肖子孫等而消失。然而我們心內的財富,是偷不去,也失不了的。比方:信仰、般若、慈悲、道德、精進、喜捨、慚愧等等,都是心中的財富,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想擁有多少財富,就得看自我發掘多少了。



   生活在世間,有人專找門路,有人愛找碴兒,找來找去,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唯有找到自家寶藏,心裡才會開朗,才會踏實,無論什麼樣的生活,都得自在。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正念革命--時代雜誌 (轉載)


原載|《TIME》2014年2月號
翻譯|魯強
校對|肖知興

--------------------

我汗津津的手掌中放著幾顆葡萄乾,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它們變 得越來越粘軟。這些葡萄乾看上去並不怎麼美味誘人,不過,根據我老師的指示,我拿起一顆葡萄乾細細地看。我注意到葡萄乾的皮色的確光澤誘人。再細細看來, 我看見了新鮮葡萄從樹上摘下時留下的凹痕。然後我拿起葡萄乾放進嘴裡,用舌頭感受著它別致的紋理。之後,我把葡萄乾頂到齒間,撕裂它的外皮,再慢慢地咀 嚼。

我其實就是在吃一顆葡萄乾,但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以這麼獨 特的方式吃。我是用正念的方式在吃。這個過程看上去貌似匪夷所思,但這實際上就是人們現在正瘋狂著迷的正念的一種方法。正念被認為是通往健康與幸福的秘 訣,一系列的證據表明,正念擁有明顯的效果。我上的這門課程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科學家卡巴•辛在1979年開發的正念減壓課程的一部分。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將近1000名擁有證書的正念減壓的教師在美國的每一個州以及世界上30多個國家教授正念的技巧(其中也包括冥想)。 吃葡萄乾的練習讓我們意識到,專心致志於一件事情的難度有多大。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容易讓人們不斷地分散注意力。我們可以在觀看孩子足球賽的看臺上回復同事 工作上的問題,我們可以邊看電視邊支付我們的帳單,我們在碰上堵車的時候還可以網購一把。在這麼一個人人都時間緊迫的時代,我們身邊的設備能保證我們處理各處的問題,但問題卻在於我們沒法全身心地呆在我們想呆的地方。

正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解決之道。正念技巧結合了哲思來幫助人們平復繁雜的心緒,更專心於當時當地的事情,撇開過去的事情和即將發生的事情。很多認知心理學家把這種方法推薦給病人來對抗焦慮與抑鬱,更廣泛地說,這種方法被看作是對抗壓力的良方。

但如果僅僅把正念視作一種自我療治的新潮流,那就低估了它的效果,同時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正念贏得了那些排斥與冥想相關聯的一系列精神訓練技巧的人士,這些人包括矽谷的企業家、財富500強的富商巨賈、美國國防部的高級官員等等。如果分散注意力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顯著特點,那麼正念在其熱忱的信奉者眼中就是對其最為理性的回應。它的強項在於它的廣泛適用,儘管冥想是達到正念的必要途徑,但正念的最終目標是讓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你正在處理的事情上。人們可以通過正念集中精力進行工作、陪伴孩子和學習,人們通過練習也可以精力集中地吃飯,銀行巨頭摩根大通甚至建議客戶通過正念來進行消費活動。

從現今的情況看,這種不斷分散我們注意力的力量並沒有消減的 趨勢,相反變得越來越強大(最新的智慧手錶和智慧眼鏡會把消息源源不斷發到我們的視野之內)。很多正念的信奉者把它視作不管是從精神上還是從實踐上對抗這 種日復一日的煎熬的必需之法,這樣一來,花幾分鐘的時間把精力集中在一顆小小的葡萄乾上的能力並不顯得愚蠢,因為這項技能包含了21世紀的生存與成功之法。

重新安排你的大腦

一些葡萄乾的碎屑還塞在牙縫裡,我環顧四周看看這個正念減壓課程班上的其他15個同學。我們每週一晚上都會見面,持續8周。我的同學們都有一系列的理由花350美金來學習冥想與正念,一個20多歲的金髮女孩說,日復一日的工作開會讓她無 暇停下來積蓄能量,她以前開了很多抗焦慮的藥物克諾平;一個正在休產假的孕婦說,產假期間她本應該與即將出生的孩子好好相處,但是她卻陷入了焦慮;一個社 區工作人員說,他需要借此來使自己能更好地面對幫助其他人返回生活正軌的工作所帶來的壓力。

儘管我加入這個課程的本意是瞭解正念的一些情況,但是我自身 也有一些緊張情緒希望可以通過課程學習來緩解。作為一個有全職工作的學步小孩的母親,我發現自己的生活也是越來越忙碌,我和許多人一樣有各種設備連接各種 資訊,我有一個個人用的蘋果手機和一個工作用的黑莓手機,辦公室裡有一台桌上型電腦,家裡還有一台筆記本和一台iPad,讓我抽出一個小時不看這些螢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想要壓制自己與外部世界保持不間斷聯繫的內在需求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每次在2個小時的正念減壓課開始時,我們的老師,一個叫寶萊特•格拉芙的身材修長的女士會敲一下銅鈸,我們就開始長達40分鐘的冥想時間。在這惱人的40分鐘期間,我試圖像寶萊特交代的那樣,把精力集中在自己呼吸的節奏上,但我總是被家裡的瑣事、教室裡的聲響,還有怎樣把自己的經歷撰寫成新聞稿的一系列想法所干擾。

一天晚上,我們開始學習正念行走。在我們那個小會議室裡,我 們圍成一個圈一起走。“感受你腳跟著地的瞬間,然後再是前腳掌。”寶萊特說道,“先邁一隻腳,再邁另一隻。”儘管我的手機已經關機放好,但是關於怎麼安排 下周的工作,關於收件箱裡需要回復的郵件等等相關的焦慮情緒卻還是悄悄地進入我的思緒當中。老師說這種不自覺的注意力分散屬於正常的情況,沒有必要因為從手中的任務走神而苛責自己,反倒是我們這種能夠意識到自己走神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他們說這正是正念的關鍵。

有一些做法會讓人聯想到是對“新紀元運動”應對壓力的做法的複製。正念根植於東方哲學,受佛教影響最大,但是有兩個因素讓它獨樹一幟,並賦予了它實用的外表來讓它進入了主流當中。

其中一點就是其聰明的行銷方式。卡巴•辛和其他支持者在推薦 正念的過程中都很巧妙地規避了關於宗教性的話題。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採用了一個常識性的方法,那就是把一個人的注意力想像成人身上的肌肉。像肌肉一樣,注意 力也需要鍛煉(以冥想的方法),同樣,通過鍛煉,注意力就會變得更加強大。

另一個相關的,也許更好地回應質疑聲音的因素是,科學研究得 出的有關我們大腦的適應性與重組能力的成果。這個現象被稱作神經適應性,它表明訓練大腦會有確實的、可被證明的成果。這項科學研究被運用在正念的訓練上, 儘管還沒有得出結論性的成果,但這正是正念難以被簡單地視作只是流行一時的、人為炒作的方法的另一個原因。

正是由於這個科學成分吸引了原本覺得身心哲學難以接受的人,並發展成為了一個可觀的產業。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報告顯示,美國人在2007年在正念相關的藥物及療法上面花費將近40億美元,其中就包括正念減壓課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會在今年發佈的報告中將更新這一資料)。有一本新的月刊《正念》,一系列的暢銷書以及越來越多的智慧手機應用正在關注這一概念。

對於斯圖爾特•希爾曼來說,正念已經成為他應對一天24小時、一周7天無間斷地為金融諮詢師提供諮詢工作的一個途徑。希爾曼每天會收到成百上千的郵件與電話,“我已經被這些聯繫我的人逼瘋了。”他說。金融行業的焦慮情緒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時達到了最高點,之後儘管危機漸漸消退,但希爾曼發現工作上的高度緊張依舊存在,所以在2011年,他帶領著一群他的客戶來到了一個休養寓所進行正念訓練。這群人把自己的智慧手機丟在一旁,來到紐約北邊卡茨基爾的一個度假區呆了4天。期間他們每天就是冥想、參與小組討論、靜坐、練習瑜伽,並且用正念的方法安靜地吃一日三餐。“對於參加那次活動的每一個人來說,那都是具有改變生命意義的經歷。”希爾曼說道。

這個卡茨基爾項目是由賈妮思•馬圖雅諾運營的,她曾經是通用磨坊食品公司的副總裁,曾經在公司內發起了一起正念冥想的倡議。她在2011年離開了公司並成立了一個叫做正念領導力的機構(自從馬圖雅諾在2006年向公司高層管理人員介紹了這個概念之後,通用磨坊食品公司已經有將近500個員工參與到了正念課程之中,而且在公司位於明尼阿波利斯的廠區的每一幢樓房內都有一間冥想室)。馬圖雅諾在2013年的達沃斯經濟論壇上開展了一個參與度極高的正念訓練班,並且在1月份出版了她的新書《尋找領導的空間:一部關於正念領導力的使用指南》。她說道,她認識的領導者大多數受困於極長的工作時間和幾乎要隨叫隨到狀況,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無法把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或者有關將來發展大計的事情上去。

有證據表明,他們的做法是正確的。研究者發現,同時進行多工 的處理會導致全域效率的下降。那些在工作中不斷切換任務的學生和工作者,因為不能夠剔除無關的資訊,會犯更多的錯誤。實際情況是,很多公司職員發現自己無 法從工作中抽身出來休息一下。據最新的調查顯示,大部分的美國成年職工在週末的時候會查看工作資訊,40%的職員甚至在休假期也會查看。原因是,當你的老闆或員工知道,只要通過智慧手機就能夠輕易聯繫到你,那麼你就很難抽空放鬆一下。馬圖雅諾說,“技術的發展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把控能力”。

這看上去會顯得比較矛盾,矽谷反倒成為了正念課程和正念會面的溫床。每年一度的正念大會“智慧2.0時代”開始於2009年,當時有325位參加者,今年有望達到多於2000人的參加人次,在大會上,與會者會聽到卡巴•辛和Twitter、Instagram和Facebook公司總裁的分享。同時,穀歌公司也有一個內部的正念課程叫做“搜尋內在的自己”。這項長達7周的課程是由穀歌的一個工程師率先提出,每年會舉辦4次,地點在公司位於加州的Mountain View園區。通過這項課程,幾千位穀歌員工學習到了集中注意力的技——這其中就包括冥想——來幫助他們拓展思維空間,以激發創意和大思維。

這一點是有理可循的,工程師在程式設計的時候經常會像成功的 運動員一樣,處於一種不受外界打擾的專注狀態,這一點在正念教師的眼中就是注意當前、集中思想的關鍵(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史蒂夫•約伯斯說過他的冥想訓 練正是他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擾的直接方法。)當然,很多他的世界級的程式設計最終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各種應用程式,而這些卻大大加深了分散我們注意力的 程度。

但是,最近也出現了一些運用技術尋找解決方法的新進展。在蘋果的網上音樂商店裡,有上千種關於正念與冥想的應用程式。其中有一個應用叫做“頭腦空間”,是由一家由安迪•普迪科姆領導的同名公司開發的。40歲的普迪科姆曾經是一個佛教僧人,在2010年,他在英國聯合創立了頭腦空間公司,並且在2013年獲得投資之後在洛杉磯開設了公司新的辦公室。公司通過應用程式免費提供內容,並將內容賣給製作網路視頻的公司,製作了一個被普迪科姆叫做“精神健身房”的系列,這些視頻說明正念的要點以及冥想的方法。

“如果我們能夠有意識地以正確的方法利用智慧手機,那麼它就不會給我們造成負面的影響和傷害。”普迪科姆說道,“你用它實際上是為了擺脫它。”

減壓的科學

正念減壓課程的創始人喬•卡巴•辛看上去並不像是一個能把冥想與正念推廣到快生活節奏、壓力過剩的美國大眾中的人。我4月份第一次在一次正念會面上見到他時,他穿了一條燈芯絨褲子、一件休閒襯衫和一件運動衫,戴著金屬框眼鏡,長著一頭濃密健康的灰色頭髮。他看上去更像是他本來的教授身份,而不像一個正念的專家。

但是總的來說,教授的身份應該比一個推廣正念概念的專家更有價值。現年69歲的卡巴•辛是一個免疫學者和一個藝術家的孩子。1970年代早期,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分子生物學的博士學位的時候,參加了一場由禪學大師講授冥想的講座。“這場講座非常發人深省,”他說道,“我越是冥想,就越是強烈地感受到科學所不能定義的領域,就像我們如何以人類特有的方式生活。”

到了1979年,卡巴•辛拿到了他的博士學位,並且在麻塞 諸塞大學醫學中心學習肌肉發育,同時向醫學生教授解剖學和細胞生物學。在那年的冥想假期期間,他得到了一個啟發,他想到他是否能用以佛教思想為基礎的冥想 方法來幫助病人應對像慢性病痛這樣的病狀。即使他不能緩解症狀,但他發現正念訓練能夠幫助病人轉移注意力,這樣他們就會以其他的方式應對病痛,並且借此減 輕他們的痛苦。

卡巴•辛和其他3個醫生一起在在麻塞諸塞大學建立了基於冥想和正念一個減壓診所。“那僅僅是一次無成本的嘗試。”他說道。

很快就有診所的病人反應他們的疼痛感減輕了。對其他一些病人 而言,疼痛感依舊沒有變化,但正念訓練能讓他們更好地應對帶著疾病過活所帶來的壓力。他們能夠把他們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的病人身份區分開來。“這是你最希望 得到的結果,”卡巴•辛說道,“不是你能夠治好所有的疾病,而是你能夠幫助他們把生活品質保持在較好的條件下。”最終卡巴•辛的項目被吸納進了麻塞諸塞大 學的醫學部,進而成為了現今全國各地上千名教師教授的正念減壓課程。

那之後許多年,科學家們已經證明,冥想與積極的正念訓練能夠 降低皮質醇水準和血壓,提升免疫反應,甚至可能會影響基因表現。科學研究同樣表明,冥想能夠影響大腦結構本身。基於大腦結構能隨著經歷而改變的發現,而不 是先前所認為的,人一旦成年之後大腦的結構就固定不變了,越來越多的神經學家正在研究冥想以及隨之產生的正念是否能夠抵消壓力、創傷以及注意力不斷分散給 大腦造成的影響。這項研究進一步加速了企業和公共機構內部關於正念課程項目的建設。

“我們的文化中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會去聽從僧侶的話,但是他們卻非常關注科學證據。”理查•J•大衛森說道。他是位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校區的魏斯曼中心下面的健康大腦觀察中心的創始人與主席。大衛森和他的幾個聯合作者在2004在聲望很高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運用腦電圖學得出的結論是,那些用了10000個小時以上用來冥想的佛教徒的大腦比普通的冥想者的大腦要有更好的功能連通性。同時,這些僧人的腦中有更多的伽馬波活動,這顯示他們處於意識的更高層次。

當然,大部分的人不會花那麼多時間去冥想,但是,神經科學家發現即使冥想的時間不那麼長,這些冥想者在工作中同樣具有更好的記憶並且減少思維的遊走。

到當時為止,關於正念與冥想的很多研究都是由個人提供研究資金的而且研究並沒有達到高端科學領域。這導致在2007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未來這方面的研究要更加嚴格地進行。也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過去5年中,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了50多個有關正念對健康影響的臨床研究項目,其中 將近一半的專案專門研究卡巴•辛的正念減壓課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研究包括了對正念減壓課程方方面面作用的研究,包括其對社會焦慮 失衡的影響、對身體免疫反應的影響、對乳頭瘤病毒的影響以及對癌症相關的疲勞感的影響。在2003年,總共有52篇以正念為題的文章發表在科學期刊上,到2012年,數量已經攀升到477篇。

正念走向主流

俄亥俄州的民主黨眾議員蒂姆•瑞恩是很多支持用更多的聯邦財政資金來進行正念相關研究的人士之一。深感壓力巨大、疲憊不堪的瑞恩在2008年的總統選舉之後參加了由卡巴•辛領導的一個正念訓練營。瑞恩當時關掉了他的兩個黑莓手機,經過36個小時的安靜完成了那次訓練。“我的整個大腦都安靜下來了,我第一次感覺到我的身體和我的大腦形成同步的節奏,”瑞恩說,“我跟喬說‘哦,夥計,我們必須好好研究這個,並把它帶進學校,帶進醫療機構’。”

之後數年間,這位眾議員已經成為了推廣正念項目的活躍分子。他的兩本書《正念國家》已經在2012年出版,《正念》雜誌在2013年5月發行。他自己的照片成為了《正念》第二版的封面,因為他獲得了100萬美元的聯邦財政資金用來在當地選區的學校教授正念課程。瑞恩已經在國會山為議員們和他們的職員召開了冥想見面會和正念課程系列講座。瑞恩說,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在國會大廈的穹頂下點起希望的星星之火”。

喬治城大學的副教授伊莉莎白•斯坦利正試圖為軍隊的士兵爭取同樣的專案。斯坦利早先在1990年代是被派駐在巴爾幹半島的軍隊情報官員。她退伍之後同時在哈佛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為自己研究國家安全的職業生涯做籌畫。

但當兩個學位的壓力加上她服役時遺留下來的壓力結合起來,斯坦利發現自己沒有能力應對如此強大的壓力。“我發現自己的身體狀況與神經系統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她說,她開始進行治療,練習瑜伽和正念冥想,最終完成了她兩個學位的學業。

“在2004年一次正念訓練期間,我意識到,我想要把我的 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並且找到一個方式把這些技巧與軍隊裡的其他人分享。”斯坦利說道。她與一個在邁阿密大學研究注意力相關方面的神經科學家阿米希•傑哈一 起合作,運用私人的資助發起了一項試點研究,研究內容是,是否正念專案能夠幫助海軍士兵在高壓的作戰條件下更加的靈活機動。據傑哈說,他們取得了非常正面 的結論,所以國防部獎勵她們100萬美元的資助金讓她們繼續深入研究。基於正念減壓的課程,斯坦利發明了一套“正念基礎思維適應性訓練法”。自那之後,斯坦利又進行了另外兩項與海軍士兵相關的正念專案研究。傑哈再次獲得了340萬美元的聯邦財政資助來研究正念訓練對其他在壓力之下的人群的影響,包括考試之前本科學生群體以及稅務結算季節的會計師群體。

教育家也更加頻繁地轉向正念訓練。考慮到數碼科技也正在不斷地分散孩子們的注意力,這應該是一件好事(美國青少年平均每月收發超過3000條短信。)一個基於三藩市灣地區的叫做正念學校的專案給教師們提供了網上的正念訓練課程,教授他們如何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精力集中以及如何應對壓力。從2010年項目發起以來,已經有超過30萬的學生以及來自43個國家和48個州的教育者已經參加了這個網上課程。

“我一直希望的就是正念能夠進入主流。”卡巴•辛說道。他的關於正念減壓課程的指導書《在災難中生存》發行於1990年,最近又再版了。最近,這位教授還在不斷地向國外傳播這個理念。在11月份去北京的行程中,他為將近250名中國學生、僧侶和科學家組織了一次正念訓練營。“在很多國家和文化環境中,人們已經發現了它不可阻擋的趨勢,原因就在於它的科學依據。”他說道。

聽從生命本身

我參加的正念減壓課程總共有21課時,但除此之外還有課外作業。每週我們需要 根據指示用正念的方法吃零食,並且記著有意識的、有節奏地呼吸。因為我們身處紐約,另一個任務就是數地鐵上乘客的數量。班上的一個同學說他已經用正念的方 法取得了突破。他上班的路上已經不再用手機聽歌或者玩遊戲了,而是觀察他身邊的人,這讓他到達辦公室的時候精神更好。

8周之後的一個週六,我們聚在一起做最後的一次訓練,那是一次長達5個小時的正念訓練。我們都帶了自己的午飯,做完冥想和瑜伽之後,我們在二樓一間會議室一邊安靜地吃飯,一邊鳥瞰公園的景象。午飯之後,寶萊特領著我們走到公園裡,讓我們到處走30分鐘作為冥想訓練,也就是無目的的閒逛。不能打電話也不能互相說話,僅僅感受處在當時當地的感覺,她說道。

我的視線穿過巨大的草坪清楚地看到了我正念減壓班上的同學們,他們像僵屍一樣獨自穿梭遊蕩在一群群躺在野餐布上相互交談或者正在烤肉的朋友們或者家人們中間。我看到一群20多歲的小夥子在玩飛盤,小孩子們在騎自行車,兩個女人正在曬太陽。

我已經在這個公園附近住了3年,花了上千個小時在公園裡四下走動觀望,但 訓練營那天的情形卻有不同,這讓我十分驚訝,不同就在於聲音。我聽到了慢跑的人從鋪磚的路上跑過時運動鞋發出的啪嗒、啪嗒的聲音。我看見一群人正在草坪上 打排球。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比賽的情況。球落在草地上砰地一聲,發球時發出的哐的一聲。選手們咕噥著相互交流。落地聲、發球聲、咕噥聲。哐、哐、砰。我聽 到一陣清脆的金屬撞擊聲,我立刻就知道那是什麼聲音了。一條戴著金屬身份標籤的狗從我身後走來經過。叮噹,叮噹。

規定的半小時過去之後我們回到寶萊特所在的會議室,我們做了一個關於怎麼能夠通過其他課程繼續正念訓練的小組討論之後,我們收起了椅子,放進了壁櫥裡。我們輕輕地走下樓梯,出了前門。我一直到家後才打開了手機。

課程結束之後的幾個月來,我並沒有做太多的冥想,但是這個課 程確實使我受到了非常微妙但又非常巨大的影響。我戴了手錶,這樣能讓我每天看蘋果手機的次數減半,也減少了被迫查郵箱和搜網頁的次數。我聽從了一個我正念 減壓班上同學的意見,就是當我在餐廳吃飯,同伴起身去打電話或者上廁所時,我抑制住了在手機上看新聞或者查Facebook主頁的衝動。取而代之的是,我經常坐在那兒觀察我身邊的其他人。當我出門時,我發現自己能夠聞到空氣中的味道,聆聽到城市的節奏。當然,這些音節與韻律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但是,這些時候它們顯得更加豐富和重要。

正念冥想5步:

屬於基礎的冥想,訓練在不做任何事情的情況下把思維轉向自己的內心,一開始可能不那麼容易做到。但是,研究表明這樣能緩解壓力並且增強專注度。

1. 盤腿坐在座墊上或者正坐在椅子上,背挺直,肩部自然放鬆,然後深呼吸,可以閉上眼睛。

2. 注意呼吸的節奏。不要刻意改變呼吸的節奏,而要專注感受呼氣與吸氣的過程。

3. 當腦海中產生其他想法導致走神的時候,意識到走神的狀態,並重新把思維帶回到關注呼吸的節奏。

4. 不要因為走神而感到挫敗,也不要因此懈怠。你的任務僅僅是意識到思維的游走,並重新把思維帶回到關注呼吸的節奏。

5. 開始時每天做這個練習10分鐘,持續一周。之後,越規律地進行冥想訓練,就越能在其他事情上保持專注力。

正念小提示:

1. 戴手錶。這樣就可以避免用手機看時間,也不會因其他無關資訊走神。

2. 不要在床上用手機。等你完全清醒之後再查看各種電子設備。

3. 多親近自然。嘗試徒步旅行,欣賞周邊的美景,並且要抑制住一味拍照分享的衝動。

-----------------------------------------------------------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什麼是修行?




前幾天才剛聽柯老師的講解,正好拿來與大家分享。學佛、修道、修行的目的很簡單,就一句話:「解脫,歸本返源。」

不管佛經那麼多本,很多位高僧大德講了許許多多,歸根究柢就是在講覺悟解脫。倘若不教人解脫,而教人追求福報的,就不符合佛陀真義。

人生只是一種現象,只是生命的信息附在物質體上的表現,是因緣業結把生命信息和物質元素結合的一種狀態。

報身,就是因為因果業報而相對應產生的物質身體。

生命本來是無形無相的,是不生不滅的。生死是物質狀態才有的現象,對生命本質來說,本無生死、本不生滅、不增不減,本自清淨。

解脫,歸返本源,就是回復生命的本質狀態。

靜坐入○ (進入深層禪定) 就能在活著的時候體驗生命本質,體驗大道、體驗涅槃寂滅。

五蘊 (色受想行識) 是生命信息附於物質身體後產生的感受現象,世人誤以為這個物質身體和其感受現象是實有的,這只是一種誤覺。

體悟大道 (生命本質),就知道五蘊皆空。日常生活中運用五蘊皆空的體驗去觀察、觀照,能幫我們脫離貪嗔慢疑癡,不懼生死病痛,內心的煩惱苦厄也就沒有了。

一旦懂得這種心境,掌握經典理論所指出的目的,提綱挈領,就像漁夫收漁網時只需拉一條收網繩,整個漁網就都收起來了。掌握解脫的這條繩子就可以了。

十歌裡提到「治體治人治心胸」,由身體的調整入手,進入內心 (心靈) 的調整,這就是生命能服務的主線(主繩)。身體調整有感受以後,再思考進入心靈的調整。

以解脫的心態去面對身體和生活中的種種變化,通通要用出世間的心態去處理。如回到世間又會感受煩惱,這是因產生了自我為實。所以要立刻拉回主線,回歸出世間,物我皆空非實。以出世間的心境去看待世間一切,這樣理入和行入都做到了,就是解脫。

從罣礙的事解脫出來,事情仍然還在,但內心已經從原來的焦頭爛額轉變成清淨與平靜,這就是度到淨土彼岸了。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在修覺悟解脫,目的是解脫、回歸本源。 唸佛、持咒、數鼻息、參話頭,都是禪定
(meditation)的方法,目標是解脫。

唸佛要一心念佛、無相念佛,這和生命能在心裡默唸六字真言一樣,以此一念代替腦中川流不息的雜念妄相,萬念歸一,一念入,達到無我的出世間心境。

把握目的,從生活中實踐,一點一點解脫,一點一點進步,這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