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淨行品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1974年於台灣
這個清淨行就是菩薩行,菩薩所修行的。大乘的菩薩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既能自覺,更能覺他,所以他修這個清淨的行門。這種清淨行門,是所有修道人都應該遵照去修行的。
在這一品裏,有一百多個願,這些願都是為眾生而修行,所以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一種行門。淨行(音橫)也可以讀成淨行(音形),就是修行,你去做。在這一部品前講的是「信解門」,而這品就是「修行門」了。你光信、光明白,若不修行,那也是沒有用的,佛教是要躬行實踐,老老實實去修行的;是要自己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行。我們每一個佛教徒應該特別注意,特別著眼這一點——應該自己去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我不修行。要自己躬行實踐,以身作則,老老實實地去修行,不用任何手段,任何虛偽的宣傳,就是事事求實,實實在在地依法修行;知道一點就行一點,知道兩點就行兩點,不是知行不合一的。
在這一百多願裏邊,有二十個「云何」;二十個「云何」裏邊,又有十一段;在這十一段裏邊,每一段又有十句;合起來是一百一十種的願,一百一十種的德。第一段,明「三業離過成德」。三業是什麼?就是身口意三業。我們人修行不要向旁的地方去找,就要自己迴光返照,修我們的身業清淨,沒有殺盜婬;意業清淨,沒有貪瞋癡;口業清淨,沒有綺語、妄言、惡口、兩舌。本來這一些事情,學佛法的人差不多都懂的;但是都懂,所犯的毛病就是都不能清淨。你要能三業清淨,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都沒有過失了,三業清淨,這就是修道人最要緊的。
第一段是說三業要清淨,要離開過失;三業離開過失,業就沒有了;沒有業,就成就修德,所以第一段就叫「三業離過成德」。第二段是「得堪傳法器」,得堪傳法器這種的程度,能得到可以做為法器了。法器就是能說法,教化眾生。第三段是「成就眾慧」,能成就一切的智慧。第四段是「具道因緣」,具足修道的因緣。第五段是「於法善巧」。第六是「修涅槃因」,你在修因的時候,要修涅槃的因。涅槃是梵語,中譯是不生不滅。第七是「滿菩薩行」,修行要滿菩薩所修行的道路。菩薩所修的是什麼?就是六度萬行。第八是「得十力智」。第九是「十王救護」。第十是「能為饒益」。第十一就是「超勝尊貴」。
… … …
諸惡不作就是眾善奉行,眾善奉行也就是諸惡不作了。所謂「煩惱即菩提」,煩惱,你翻過來就是菩提。你諸惡不作,也就是煩惱即菩提,你會用就是菩提,不會用就是煩惱。你想找菩提心,不要在煩惱的外邊另找菩提心,你把煩惱變過來就是菩提心。所以各位不要頭上安頭,說是:「把我這個煩惱斷了。」不要斷,煩惱不要斷。這是我的說法,其他的法師不這樣說。不要斷,要轉!你若一斷,煩惱即菩提,你把煩惱斷了,那菩提也斷了。斷個什麼?有什麼可斷的?根本不要向外馳求,回頭是岸,你只要覺了,就是菩提;若迷了,就是煩惱。煩惱的本身,菩提就在煩惱裏邊,煩惱也包括菩提;菩提你若不會用,也就是煩惱。不要在頭上安頭,離開煩惱另找菩提,這是錯了!因為做惡也是你這個人,做善也是你這個人,發菩提心也是你這個人,生煩惱也是你這個人,成佛也是你這個人,做鬼也是你這個人;不是另外去找一個。所以說: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 …
佛說一切法 因眾生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無心便是道,你若真能無心了,「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內觀心,連心都沒有了。「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外觀形,也沒有一個形相了;「遠觀其物,物無其物」,遠視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房廊屋舍也都沒有了,遠看這個物也沒有了。「三者俱無,唯見於空」,這三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俱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觀這空也沒有了,再那空都沒有了。三心已掃,四相已飛,外不知其物,內不知其心,只有真空存在,到這時,連真空都沒有了。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所空也沒有了。無真空、無太空、無欲界、無色界、無想界、無思界,粉碎虛空,「湛然常寂」,這時候入定了,湛然常寂就是入定了。「寂無所寂」,在靜也沒有了的時候,「欲豈能生」,欲就是欲念,欲念不生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靜」,你能欲念不生,沒有欲了,這就是真淨,真正清淨了。能這樣,這還是修行的一個小境界,不是全體大用。但是也必須要經過這個小境界,然後才能得到耳根圓通,六根互用這種境界。
… … …
禪定度散亂。禪是梵語,中譯是「思惟修」,又叫「靜慮」。靜慮,就是把你的妄想沒有了,清淨其心。所以這個〈淨行品〉,你若不淨心,就不會有淨行。你心裏不乾淨,行為一定不乾淨的;你心裏一定要清淨了,行為表現出來才能清淨,所謂「以行於示,示之而已。」憑你行為的表現,就是你清淨心的表現;你若沒有清淨的心,就不會有清淨的行,所以這個禪定是很要緊的。
… … …
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奢摩他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止」。毗缽舍那也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觀」字。怎麼叫止呢?…這個止就是停止了,停止也就是一種靜的意思;觀,是觀察的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叫「止觀」。…修習止觀,怎麼叫止?怎麼叫觀?止個什麼?觀個什麼?…這個止,止什麼?止住你的妄想心,止住你的婬欲心,止你的無明,要生出一種智慧。觀察你是不是還有無明?觀察你是不是還有妄想?觀察你是不是還有婬欲的心?這樣比較合用一點。
… … …
儒家《大學》裏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止觀,把一切的妄念習氣都停止了,生出一切的善法、智慧來觀察。
… … …
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是擾亂我們心性的,令我們不成就道業;可是在《楞嚴經》上說,幫助你成就道業,使你證果成佛,也都是由這六根來幫助你的。你若能教這六根聽你的話,受你的支配。這樣就會有辦法。這十八界善巧,也就是善於運用十八界;你善於運用十八界,它就能幫你修成無上道。
… 十二處:六根、六塵合起來,就是十二處。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