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0日 星期三

佛的壽命是有常還是無常

 

有人問,一切法是無常的,為什麼佛永遠是無量壽呢?

阿彌陀佛的壽命有多長?要看問的是法身慧命還是色身——肉體的生命。如前所述,佛有三身,從化身來講,就像我們這樣的色身,是為了適應凡夫眾生的需求而顯現,當任務結束,就進入涅槃,所以是有量的。譬如生在印度的釋迦牟尼佛的肉身,到八十歲就涅槃了,這個生命就是有生有滅、有始有終的。

佛的報身,也就是他受用報身,是功德身,他是有始無終的;有始就是報身完成,無終就是與法身結合。他是因某一類眾生的需求而顯現,這些眾生特別在這個時段、這個範圍之內,因共同的願力、共同的功德、共同的福德智慧,而受某一尊佛來度化,當這一類的眾生度盡,他受用報身就不存在了,從這個角度來說,他也是有限的。所以,他受用報身其實跟化身很類似,只是化身是度凡夫,而他受用報身是度聖人,當跟他有緣的一類聖人,菩薩也好、阿羅漢也好,緣盡緣了,這個他受用報身也就不存在了。

法身,也就是自受用報身;他是自性身,是自性的清淨功德莊嚴身,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我們也有法身,但是因為愚癡、煩惱重,所以被障覆而看不到。而我們說佛是無量的,即是指自受用報身。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170

2022年2月7日 星期一

談空説有夜不眠

  


《楞嚴經》:「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宣化上人的《楞嚴經》淺釋:「隨眾生心 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意思是隨九法界眾生勝劣之心,應其所知大小之量,隨緣顯現其用,令眾生都能滿足,循着每個眾生之業感,而現其應得之果報。

按照整段話來說,是在講妙覺真心,靈明自性,如來藏性,(阿賴耶識)。這個如來藏性阿賴耶識,妙覺真心,人人本有,以無明心動,發起十二因緣,投身入胎,又根據每個人的緣法果報不同,產生各式各樣的人生境界和境遇,結果。這就是每一個人的人生都不會一摸一樣的相同,而是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境遇,可是來到這五濁惡世,有了這個肉體,六根,七情六慾六塵所障,「迷了」,忘失本心。因為習慣了這種業力習氣,認假作真,反倒把「真心」忘記迷失了!

「性」本來就是空的,而只有真正空了,才能生出妙有,空與有是分不開的。四大本來清淨、自然清淨,它充滿法界,無所不在,而你能了知的那個量,取決於你智慧的大小,依賴那股業的力量,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

什麼叫作「應所知量」呢?比方說,你功夫好,定力高,你的功能就強,所知量就大。再比如說,你在那裡叫:「哎呀,我的身體好痛啊!」旁邊人叫你忍一下,輕點叫,那個旁邊的人不曉得你痛的程度,你的所知量知道你自己痛的程度,他的所知量不知道。聽同一個理論,同一句話,每個人理解的深淺也都不同,也是「應所知量」的不同。

「循業發現」,各人的業力不同,智慧不同,理解的就不同。氣派大的、智慧高的人了解得就多。


南懷謹:

佛告訴阿難,「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周遍法界是無所在,無所不在,處處都是道。「周遍法界」,等於虛空一樣,遍滿這個虛空。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自性在哪裡?阿難天天要明心見性,他說你到哪裡見啊?「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到處都是啊,自性本來在這裡。但是你要見嗎?見不到。可是你真想見,可以了,「隨眾生心」看你的心有多大,「應所知量」你所知的量有多大。你智慧大、心量大的人,就曉得這個自性就有多大。

所以佛在這裡說了老實話,自性在哪裡見?「性色真空(物理世界裡可以見)。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寧有方所。」你的善業成就了,功德成就了,一下就明心見性了。

隨眾生心(這個心是不是本體的心,是後天的妄想心)。應所知量(應就是感應,你所知的範圍有多大,那個量就多大,它是無量無邊的,可是你所知的範圍多大它就多大叫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跟着你的業力,這股力量、心力發現的)」。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一行三昧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上)

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無念為宗



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無始迷故,妄執身心為我,起貪瞋等念。

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知且無念無形,誰為我相人相?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但得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

既了諸相非相,自然無修之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絕;生滅滅已,寂照現前,應用無窮,名之為佛。

(錄自《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大正藏》四八.四〇二頁中-四〇三頁上)

--- --- --- (摘自《禪門修證指要》聖嚴法師 著)


神會禪師:「法無來去,前後際斷,故知無念為最上乘。」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知幻即離


云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 --- ---

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 --- ---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 --- ---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返本會道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九章      返本會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博聞而不慎思明辨,則惘矣。執語忘義,解而不行。)

~~~~~~~~~

宗密《參同契》:契理非悟。

~~~~~~~~~

《涅槃經》:「定多慧少,增長無明。慧多定少,增長邪見。﹞

2021年2月19日 星期五

憨山大師醒世歌

 

   


  1.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終身安分度時光

  2. 休將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    耐煩作事好商量

  3. 從來硬弩弦先斷    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閑口舌    招愆多為狠心腸

  4. 是非不必爭人我    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    幻軀焉得免無常

  5. 吃些虧處原無礙    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    秋風又見菊花黃

  6. 榮華終是三更夢    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當

  7. 人從巧計誇伶俐    天自從容定主張
    讒曲貪嗔墮地獄    公平正直即天堂

  8. 麝因香重身先死    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    兩種和氣二陳湯

  9. 生前枉費心千萬    死後空留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    壽夭窮通日日忙

  10. 休得爭強來鬥勝    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    不知何處是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