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才剛聽柯老師的講解,正好拿來與大家分享。學佛、修道、修行的目的很簡單,就一句話:「解脫,歸本返源。」
不管佛經那麼多本,很多位高僧大德講了許許多多,歸根究柢就是在講覺悟解脫。倘若不教人解脫,而教人追求福報的,就不符合佛陀真義。
人生只是一種現象,只是生命的信息附在物質體上的表現,是因緣業結把生命信息和物質元素結合的一種狀態。
報身,就是因為因果業報而相對應產生的物質身體。
生命本來是無形無相的,是不生不滅的。生死是物質狀態才有的現象,對生命本質來說,本無生死、本不生滅、不增不減,本自清淨。
解脫,歸返本源,就是回復生命的本質狀態。
靜坐入○ (進入深層禪定) 就能在活著的時候體驗生命本質,體驗大道、體驗涅槃寂滅。
五蘊 (色受想行識) 是生命信息附於物質身體後產生的感受現象,世人誤以為這個物質身體和其感受現象是實有的,這只是一種誤覺。
入○體悟大道 (生命本質),就知道五蘊皆空。日常生活中運用五蘊皆空的體驗去觀察、觀照,能幫我們脫離貪嗔慢疑癡,不懼生死病痛,內心的煩惱苦厄也就沒有了。
一旦懂得這種心境,掌握經典理論所指出的目的,提綱挈領,就像漁夫收漁網時只需拉一條收網繩,整個漁網就都收起來了。掌握解脫的這條繩子就可以了。
十歌裡提到「治體治人治心胸」,由身體的調整入手,進入內心 (心靈) 的調整,這就是生命能服務的主線(主繩)。身體調整有感受以後,再思考進入心靈的調整。
以解脫的心態去面對身體和生活中的種種變化,通通要用出世間的心態去處理。如回到世間又會感受煩惱,這是因產生了自我為實。所以要立刻拉回主線,回歸出世間,物我皆空非實。以出世間的心境去看待世間一切,這樣理入和行入都做到了,就是解脫。
從罣礙的事解脫出來,事情仍然還在,但內心已經從原來的焦頭爛額轉變成清淨與平靜,這就是度到淨土彼岸了。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在修覺悟解脫,目的是解脫、回歸本源。 唸佛、持咒、數鼻息、參話頭,都是禪定(meditation)的方法,目標是解脫。
唸佛要一心念佛、無相念佛,這和生命能在心裡默唸六字真言一樣,以此一念代替腦中川流不息的雜念妄相,萬念歸一,一念入○,達到無我的出世間心境。
把握目的,從生活中實踐,一點一點解脫,一點一點進步,這就是修行。
不管佛經那麼多本,很多位高僧大德講了許許多多,歸根究柢就是在講覺悟解脫。倘若不教人解脫,而教人追求福報的,就不符合佛陀真義。
人生只是一種現象,只是生命的信息附在物質體上的表現,是因緣業結把生命信息和物質元素結合的一種狀態。
報身,就是因為因果業報而相對應產生的物質身體。
生命本來是無形無相的,是不生不滅的。生死是物質狀態才有的現象,對生命本質來說,本無生死、本不生滅、不增不減,本自清淨。
解脫,歸返本源,就是回復生命的本質狀態。
靜坐入○ (進入深層禪定) 就能在活著的時候體驗生命本質,體驗大道、體驗涅槃寂滅。
五蘊 (色受想行識) 是生命信息附於物質身體後產生的感受現象,世人誤以為這個物質身體和其感受現象是實有的,這只是一種誤覺。
入○體悟大道 (生命本質),就知道五蘊皆空。日常生活中運用五蘊皆空的體驗去觀察、觀照,能幫我們脫離貪嗔慢疑癡,不懼生死病痛,內心的煩惱苦厄也就沒有了。
一旦懂得這種心境,掌握經典理論所指出的目的,提綱挈領,就像漁夫收漁網時只需拉一條收網繩,整個漁網就都收起來了。掌握解脫的這條繩子就可以了。
十歌裡提到「治體治人治心胸」,由身體的調整入手,進入內心 (心靈) 的調整,這就是生命能服務的主線(主繩)。身體調整有感受以後,再思考進入心靈的調整。
以解脫的心態去面對身體和生活中的種種變化,通通要用出世間的心態去處理。如回到世間又會感受煩惱,這是因產生了自我為實。所以要立刻拉回主線,回歸出世間,物我皆空非實。以出世間的心境去看待世間一切,這樣理入和行入都做到了,就是解脫。
從罣礙的事解脫出來,事情仍然還在,但內心已經從原來的焦頭爛額轉變成清淨與平靜,這就是度到淨土彼岸了。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在修覺悟解脫,目的是解脫、回歸本源。 唸佛、持咒、數鼻息、參話頭,都是禪定(meditation)的方法,目標是解脫。
唸佛要一心念佛、無相念佛,這和生命能在心裡默唸六字真言一樣,以此一念代替腦中川流不息的雜念妄相,萬念歸一,一念入○,達到無我的出世間心境。
把握目的,從生活中實踐,一點一點解脫,一點一點進步,這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