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七種思惟:
1. 小孩 → 混沌
2. 邏輯思惟 → 對問題推理至恰當結果
3. 抽象能力 → 藝術家、文學家等,抽象能力良好,可以跳脫邏輯
(忘事是忘掉概念形象)
※ 轉到特異思惟:
4. 靈感宇實:通過禪定,心中不留,自然達到無念無相無住的靈感宇實 (直覺思惟→沒做過邏輯推理) 、(無六根對應六塵之相應概念)
5. 見聞覺知:把功能變成平常態,見聞覺知。測知功能運用,非眼見耳聞知起因,那怕是沒聽過、沒看過。靈明本性告知,立示。
6. 心宇感應:人→物化的人,宇→大能量有各種信息
愛因斯坦是科學家,所以感應到科學道理。若是文學家,則會有創見。各領域都可以埋我度眾。
物情生念的執著,六根對六塵的對應。
放下是把心中自己給的糾纏壓力放下,那如蜘蛛吐絲,千頭萬緒,各路(過往、現在、未來虛無之事)沾住。
7. 歸本一元:禪定達到真定,與元真達到契合,我即元真,無分無別。
(入流亡所→離開六根,最後的牽掛都放。)
十方圓明,大梵光充滿一切
滴水入海,已無滴水之存在,只有一片大海,與元真統一無分。此時之我是元真總體。
從日常生活中去修。
從後面四項去看生活,度眾是否不同?
唸「唵(ㄣ)」 → 歸一 → 入○。 有念頭再唸「嘛」,放下,入○。 有念再唸「呢」,唸完放下入○。 ...... 生活中、萬象中,放下,入○。
萬念歸一,一念歸○。於相離相,於念無念 → 過去事忘記,一念歸○
禪定深境,歸本一元。
毫無執著,即得解脫;生活中芝麻小事都沒有才行。
利樂有情 → 佛法的應用
有無真正把握釋迦佛祖的精隨
一滴水入於何處? 要入宇宙萬象萬物的本源,真如法界。
能量不足會感疲憊,禪定時間要加長。
平心靜氣專注去做,接引能量來補充,可是細胞健康,恢復才會快,要講究質量(
要專注的投入)。
禪定 → 心靈的寧靜,端坐可激發積極的一面。
隨時專唸,胡思亂想也是消耗身體的能量。
體力好則盡量端坐。
人要身心合一的狀態,身要靠心來指揮。身的病會造成痛與苦惱,所有行為靠思想來指揮,保持赤子之心。勝別人靠力量,勝自己靠智慧,無欲無求大自在。
凡事治根,不在治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