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四禪天


四禪天的境界
宣化上人

參禪參到忘人無我的境界,便到初禪「離生喜樂地」。在這階段,破了眾生的執著,而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受用。在此定的境界上,呼吸停止,無呼無吸,不出不入,有一種特別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妙不可言的。總之,這是一般人得不到的快樂。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在定中得到最大的歡喜。坐在那裏,不飲不食。脈搏也停止,等於死人一樣,可是還有意念,知道自己在靜坐。

三禪是「離喜妙樂地」。在定中離開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這種的歡喜,而得一種妙樂。這種妙樂,無法可形容出來,是微妙不可思議的。在此境界,把念頭也止住了,沒有意念。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

四禪是「捨念清淨地」。意念不但止住,而且也捨了。這時候,得到非常清淨、非常微妙的快樂。四禪的境界,還是凡夫的地位,尚未證果,不要以為了不起,此境界離證果尚有一段距離,應該努力去參,再接再厲去參,進一步才到「五不還天」的境界,那才是入聖人法性流。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準提神咒

 


唸誦咒文之前,會先吟唱四句偈,讚頌準提菩薩:
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讚大準提,惟願慈悲垂加護。

咒文:
南無。颯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姪他。
唵。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
Namah Saptanam Samyaksambudda Kotinam Tadyatha
Om Cale Cule Cunde Svaha


翻譯:
蘇悉帝悉帝:三昧真佛
七俱支俱支:百億 or 千萬、千億
七:七佛

南無:禮敬
颯多喃:七
俱胝喃:無數化身 (無數無量的佛、成就者)
怛姪他:即說咒曰

折隸:振動
主隸:向上
準提:清淨
娑婆訶:圓滿、成就

當念頭生起時,不要忘記要有清淨心、緣起性空。
本咒是降伏咒、調伏咒。此刻放下,此刻清淨。
發現起心動念了,立刻放下,立刻清淨。


禪門公案「一指」的“一”,即指『準提』。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禪與悟

五祖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對惠明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定慧一體,不是二;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

無念,無相,無住。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直心是道場。(聖嚴法師:直心=不主觀,就是慈悲心,無我的、無私的心。)

馬祖道一禪師:「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

理則頓悟,事須漸除。《楞嚴經‧卷十》:「理則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六祖壇經》: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聖嚴法師:

釋迦牟尼佛發現,生命的現象只是物質和精神的組合,也就是被稱為無常變化的「我」,因此根本不可能擁有,也絕不是實有,所以此「我」是暫時有而本性空。既然「我」是空的,就不必貪生,也不必怕死了。這種智慧的功能,就稱為開悟和解脫。


當你發現,除了念頭,別無自我,既無煩惱的我,也無智慧的我,僅有隨著環境而有的種種心相之反映,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我」這樣東西時,便是開悟。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譚峭,唐末五代道士,著名道教學者,生於唐咸通年間。《泉州府志》上記載,南唐主李煜曾賜給譚峭「紫霄真人」的稱號。

所著《化書》(《譚子化書》)六卷一百十二篇。認為萬事萬物皆源於虛,「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後復歸於虛,「其化無窮」。

譚峭說:「摶空為塊,見塊而不見空;粉塊為空,見空而不見塊。」

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公式 E=mc平方,能量()組成物質(),人們只看見物質()而見不到能量();物質()還原成能量狀態()以後,人們又只看到空而見不到物質()

我們從大宇統一能場中來,回到大宇統一能場中去,物質的生滅只是現象的變化,本質能量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二、不去不來。


南懷瑾談法身本體

用現代的觀念來解釋,佛就是宇宙眾生一切生命的本體。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一切眾生,只要覺悟了就是佛,因此真正的佛法不是宗教,沒有宗教的形式,沒有形象,也不是盲目的崇拜。

那個本體也叫如來,它沒有來也沒有去,它沒有動也沒有靜。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個智慧就叫般若,這個大的境界就叫涅槃。所以追求宇宙萬物生命的根本,才是佛法的真義。

修行就是要找回法身成佛,那才是大成就。

真正修行就是要找本體。按佛學名詞來講,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就是體(本體),沒有形相。報身是本體的顯現,有形相。報身也叫報應身,有善報、惡報、不善不惡報。成佛得法身的人,為度眾生而重新來到世間或者其他眾生的世界,那個叫應化身。所謂應化,就是因有所「感」而有所「應」的意思。

不管我們見的是空還是塊,都是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有形有相,這個現象就是報身。

禪宗祖師們走的路線是「直取無上菩提」。本體掌握以後,輪迴死亡都沒有什麼可怕了,死與生不過是昨天與今天,進房間與出房間一樣普通,本體從來就沒有動過,生死涅槃一切皆空。這是禪宗的路線。

龍樹菩薩怎麼講本體呢?他寫了一部《中觀論》,裡面講了有名的中觀「八不」,也叫中觀正見:「不生不滅」,沒有生過也沒有死過;「不去不來」,「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是一元論也不是多元論,也沒有兩樣,其實仔細講起來不止八個啦,比如說不善與不惡,不空也不有,等等。有了這個正見,什麼功夫啦、妄想啦,一概放下就是了。

所以《大乘起信論》講了兩樣東西:妄想與真如。沒有妄想了就是那個東西,起了妄想了,本體就動了。就像水,起了波浪就不是水了,但是波浪是水做的,等波浪沒有了,還是回歸到水。成功了以後還會不會死呢?當然還是會死,會不會生呢?當然還是會生,不過生與死沒有什麼可怕的,所以悟道的人說:「涅槃生死等空花。」

得到清淨境界是唯心所造,混亂的境界及煩惱痛苦也是唯心所造,只要心放下了,就接近那個本體了。所以佛在《楞嚴經》中,開頭就告訴阿難:「現前縱得九次第定,猶是法塵分別影事」,你即使現在得到了各種三昧,各種定境,甚至你可以放光動地,那也不過是心理思想功能的一種變態,不是真的。


龍樹《中觀論》:『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無量義

《證道歌》作者永嘉玄覺禪師:「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宋‧黃龍死心悟新禪師: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黃龍悟新禪師悟道因緣〉: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2437&cid=53&page=210

 


《無量義經》
【說法品第二】: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男子,有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云何、菩薩云何修行?」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

「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

「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

「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研究證明心念能影響物質


這是發表在《科學探索》期刊上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當處在不同群聚環境下,亂碼產生器(REG)會有異常表現。

研究人員發現當世界上發生巨變、眾多人口集體感受恐慌、焦慮或興奮時,極大尖峰相應產生。使得「意識場」(Consciousness field)理論的概念更值得取信。

普林斯頓大學研究證實人的集體意識會影響電力的特性,並導出「或許最關鍵的是『意識場』的可能性,以前已被許多科學家在許多抽象形式中所假設,現在可能進入到嚴謹的科學論證,成為物理現實的開端」的結論。(研究資料網址:http://www.princeton.edu/~pear/pdfs/1996-fieldreg-anomalies-group-situations.pdf )

另一個由普林斯頓大學機械及航太工程系Nelson博士部份主導的研究顯示,這效應在911雙子星大樓事件中非常明顯。(研究資料:http://noosphere.princeton.edu/papers/nelson-pp.pdf )

這些實驗證明,人的心念對量子物體產生影響,也能對其他人的行為產生影響。

(以上節錄自《讚新聞》,原文網址:http://hssszn.com/?p=8277 )


英文原文網址:
Scientific Experiment Proves Our Mind Can Infulence Ma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