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5日 星期二

張拙悟道

張拙秀才,石霜慶諸禪師之法嗣,生平不詳。因受禪月大師指點,前來參石霜禪師。
  石霜禪師問:“秀才何姓?”
  張拙秀才道:“姓張名拙。”
  石霜禪師道:“覓巧尚不可得,拙自何來?”
  張拙秀才一聽,豁然有省,乃呈偈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
涅槃生死等空花。

南懷瑾解說唐末五代張拙的悟道公案

「光明寂照遍河沙」,這是講體,一切眾生同一本性,這個自性之體是光明清凈,無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詞。遍河沙,無所不在。

「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切眾生與佛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一念不生全體現」,注意啊!一念不生是無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麼說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無生法忍,萬念皆生還是無生法忍,那是菩薩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還有我們學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錯了,以為一念不生了,以為念頭、思想都不動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沉。什麼是一念不生呢?善護念,無住,一切無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都是初步的無生法忍,到了最後六根全動也沒有被遮住,所以剛才講,佛說的無相無住。

但是這中間也分兩層,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的不同,不能以聲色來悟道,去掉聲色以外,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還是只得根本智的這一面,沒有得到後得智。

「斷除煩惱重增病」,為什麼不必斷除煩惱,斷除妄念呢?你打起坐來,一天到晚斷除煩惱,把煩惱空了,妄念空了,那個就是妄念啊!那個就是煩惱啊!所以你不能得定,反而成 心理的病相,所以說斷除煩惱只是再重增一層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裡只想抓個道的境界,那也是邪見!一切法無自性,所以你不能抓一個真如道的境界,有個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煩惱,那就不是一切法無我的道理。因此這位居士後來並沒有出家,在家菩薩後來就成道。下面兩句話你看他大徹大悟的話,也無所謂在家出家。

「隨順世緣無掛礙」,活到這個世間,隨順世緣,就是所謂禪宗祖師講,真正悟了道的人,是怎麼樣修行呢?兩句話,「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是還債而已,隨緣消舊業,更不去造新的壞業力。當然新的善業還不斷在做啦!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這個就是隨順世緣無掛礙的道理。最後他的氣派更大,所謂了解《金剛經》的全部。

「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學佛證到涅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涅槃也是空花夢幻,空中的花果,不實在的,所以涅槃生死等空花。我們拿這個張拙的公案,可以說明《金剛經》所講,「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的道理。

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了然本心,妄念不生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發表者: 果願

慧分為四類:聞慧、思慧、修慧、證慧。
從聽法(包括閱讀)而得到的智慧,稱為聞慧;
加以自心的思惟而後,所得的心得,稱為思慧;
將心得在生活上,從實踐中所得的心得,稱為修慧;
若能親自體驗到,這種心得的本來面目,便是證慧。 
~~請參考《學佛知津》


五祖弘忍大師的〈修心要論〉中主張:「若不得定,不見一切境界者,亦不須怪。但於行住坐臥中,常了然守本真心,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一切萬法不出自心。」

也就是說禪者不一定要得定,或見什麼異象,只要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念茲在茲地不違真心,不起妄念,無我,也無與我相對的內外境界,便可以了。

六祖惠能的《壇經》,也說到:「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六祖以「常行一直心」為他所提倡的一行三昧,並且徵引《維摩經》的「直心是淨土」,要求修行者做到「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到了六祖的三傳,也就是龐居士的法師馬祖道一大師,則主張「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將《維摩經》的「直心」改為「平常心」,而說:「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這種「直心」和「平常心」,實即是「日用事」中無取、無捨、無執著的心行。~~請參考《拈花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