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造物主與善惡的定義


造物主與我們的關係以及對善惡標準的定義

    為了稱呼方便,造物主我們用“神”這個字眼代替,這也是祂的俗世名字,為了大家便於理解,我不得不用比喻來做解釋,就用電腦吧,這個大家都熟悉,能看到這篇文章的您,已經在用電腦了,好了,開始解釋。

     神是這個電腦所有功能的程式設計師,軟體工程師,以遊戲為例,祂是這個遊戲的程式創造者,不管是超級瑪麗還是魔獸爭霸,都是祂設計的程式軟體,這個神的能力超級非凡,能設計出這麼復雜的遊戲,可是遊戲完成了,沒人玩還是白搭,這麼多遊戲怎麼玩呢?一個人可玩不過來,於是超級能力的神,把自己化成無數分身,因為祂有這個能力辦到,於是這些分身,就是“你我他”出現了,每個人都投入到每個遊戲裏,扮演各自的角色,祂在同時體驗每個人的角色,感受,經驗自己創造的遊戲樂趣,宇宙,就是這個遊戲程式軟體,維度的不同,可以理解為遊戲的級別高低,越高級的遊戲,是不是玩法越多?越有意思?超級瑪麗第一關都過不去的玩家,是無法和過50關的玩家同日而語的,但是這個遊戲神不能提前告訴你如何過關,告訴你,就沒意思了,因為你也參與了,於是封閉了分身的的預知能力,必須靠你自己一關一關的過,這樣才顯得遊戲好玩。這個分身,廣義上講,和神擁有同樣的能力,因為我們來自於祂,衹是個體能力,沒有祂那合體的能力強大而已,於是自我封閉這種能力。為了能體驗遊戲樂趣,自己設計的遊戲規則,提前知道,那就沒意思了,也沒人願意玩,超級瑪麗第一關過了,誰還想天天繼續玩這個第一關呢?我們的肉體,就是遊戲裏的角色,通過這個身份,我們才能參與進去,所謂靈魂,就是這個分身,這既是神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善惡標準為了體驗遊戲的樂趣,必須有人扮演各種角色,在遊戲裏,我是“好人”你是“壞人”我們互相戰鬥,打個你死我活,象棋裏面,你我站在各自的立場,互相攻擊,這就產生“敵人”的感覺了,牌類遊戲裏面,我們就是互相的對手、敵人,必須要戰勝對方而為後快,遊戲的樂趣也由此產生,一個人下棋可沒意思,也沒人那樣玩,神也不願意,對遊戲裏面的角色而言,這就是二元對立,必須有個對手才能玩下去,於是,我們的善惡標準出現了,每個角色的立場都是“我是好人,我是對的”豈不知對方也這麼想啊。“我”的自我認同感就這麼出來了,玩得不爽,都指責別人,是別人壞了規矩,甚至罵程式設計者,因為他輸了,罵這個程式是坑爹的設計,但是對於神來說,祂不在乎你我裏面的所謂善惡標準,祂衹在乎這個遊戲自己是否玩得爽,玩得過癮,這局玩完了,祂衹會問你,是否再玩一局?於是,遊戲裏面的愛恨情仇,七情六慾就出現了。贏的樂翻天,輸的氣爆肚子,豈不知下一關我們的角色換回來了,我贏你輸了,或者你贏我輸。每一關遊戲結束,就是遊戲裏的角色死亡了,因為下局要重新洗牌開始了,至於玩不玩,你看著辦,這即是自由意志,當然,你也可以半途退出不玩了,但是要扣分的、降級的,這就是維度的降低,頻率的下降,對應到這個物質世界,就是自殺,玩到正常結束,那就是一生的肉體死亡,。

    何為輪迴如果這個遊戲你玩得太投入,把這個角色當成你真正的自己,玩得不可自拔,贏了高興,輸了氣餒,為了打贏對方一局局不斷的玩下去,那就是“網迷”沉迷進去不可自拔,難以返回到原始的狀態,對應現實,就是沉淪、互相爭鬥、沒完沒了的征服,不知道有更高的遊戲等著他去玩,在這一局的遊戲裏,不斷的重複,為了那些虛無的“愛恨情仇”一直糾結下去,永遠出不了這個遊戲了,對應現實就是貪婪,嗔恨,憤怒,仇殺,嫉妒等。遊戲裏的角色,你殺得死嗎?你在仇恨一個遊戲的軟體?可笑否?為了這些虛偽的,看不透的東西,氣壞了自己身體,得病,早早歸天,問題是這樣回去了,你還得回來繼續這樣下去,永遠的這樣。因為你執著啊,你在和一個軟體抗爭,“迷“就是這麼來的。放大到靈魂層面,就是污染靈魂,蒙上一層灰塵,越來越厚的灰塵,包裹著你,使你難以回到原始的純凈狀態,“地獄之說”也就這麼來的。於是乎,輪迴產生了,六道就是:就那麼幾個角色,你在互相不斷的扮演,不斷重複的玩一種遊戲,多沒勁、多無聊,於是乎,產生了輪迴的-----“苦”。不苦才怪。

    何為覺悟但是時間久了,有些玩家感覺出來哪裏不對勁了,體驗太多,他覺得很沒意思,是否有另外的玩法呢?可是要如何找到這些辦法呢?於是,有些人經過長時間的探索,發現了打坐、冥想、修行,可以找到出路。經過正確的辦法,有天突然打開封印了,啊,原來這是遊戲啊,那不是真的啊,是我參與設計了這款遊戲啊,我怎麼這麼笨啊,自己把自己玩進去了,還有那麼多高級的遊戲,我要去玩,我要升級,這裏的遊戲我玩夠了。於是告訴那些不知道的人,可是那些人深陷其中,根本不相信他的說法,於是,他很無奈,走的時候留下了一些文章,留給以後有可能想知道的人。這些文章,對應現實,就是佛經,也叫“法門”。所以走的人,心裏只有同情和憐憫,這個走的人,就是覺悟者、覺醒者。覺悟的人有個名字,就叫“佛”。其他覺醒者,根據悟性不同,就叫:羅漢、菩薩等。

    我們該如何做假如我們不想玩了,半途退出,叫自殺,那是“強退”遊戲要扣分、降級的,最後連玩第一關的資格都沒了,因為你不想參與遊戲了,也沒資格再玩了,永遠看著別人玩,而自己閑著,那種痛苦不可言語啊,那是一個人的孤單出局。可假如我們看透了,又不強退,可是這局遊戲太難玩了,沒拿著好牌啊,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以出世的精神,過入世的生活,無奈歸無奈,你可要等著這局結束才能下把重新拿牌。可是遊戲的好玩在於,雖沒拿到好牌,但是最後對方出錯,你來個鹹魚大翻身,贏了,對應現實就是,你要堅持下去,人生必須走完,人生的意義也在於此體現,有希望的活著,信仰也由此產生了。熬吧,這事早晚有個頭,至於下一局是否想玩,這局先想好了,只有知道這些,你才會放下所謂的愛恨情仇,因為是遊戲,所有的道具是為了給你玩用的,你退出,啥道具你也帶不走,後面還有人要玩呢,下局還有更新的、更高級、你沒見過的道具等著你,知道這一切,你就做到了“放下”。內心哈哈一笑。這就是:以出世的精神,過入世的生活。

    總結所以善惡的標準,是角色定義的,不是神定義,如果你還是有這種想法,那是你還沒覺悟,還是停留在角色的位置。你是否知道,陪著你一起玩遊戲,做對手的人,靈魂層面可能是你最好的朋友,他耐心陪著你,設置多種困難讓你遊戲水平進步?老玩第一關,永遠進步不了啊,遊戲中,你恨他,因為他設計障礙,讓你過不去,你要絞儘腦汁的想法過去。你是否知道,真正的高手,是經過千難萬險的,到了那天,你要感謝這些“對手”,沒有他們,你不是現在的你啊。感恩的心,就這麼來的。一切都是遊戲,一切都是幫助,一切都是互相體驗那個“心跳的感覺”。各種分身,各種角色,都是來自那個神,那個“一”因為就祂自己,外面沒人,這就是“合一”的由來。愛人如己,愛自己的敵人,平等,尊重。分享遊戲的感悟,經驗,這些道具是為了成就你,於是乎,你出輪迴了,升入更高級的遊戲裏面去了。不想玩也行,那就玩完後歇著,歇夠了,繼續投入進去吧,因為你不幹點啥,就真不能幹啥了,因為宇宙就是個大遊戲程式,神在和自己玩,別的無事可做。更高一級的遊戲,就是更高維度。等你關機的那天,一切遊戲結束了,你回歸本來的你,回歸神。你在遊戲裏的角色,當下的角色,就是神的臨在。升級那天,你就是“回家之旅”,離造物主的距離又近了一步。也許這升級你用了一年,也許用了1萬年,誰知道呢。那些過來人,一直等著你升級這天。迷失、沉淪、不可自拔的心態等於“地獄“,所以有覺悟者發下誓願,  地獄不空,誓不為佛“,多麼慈悲,多麼偉大,他們曾經也是我們的一員,不忍心看著我們這麼沉迷進去。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請你轉載出去,讓更多人知道這一切,讓更多人一起覺醒,一起進步,回歸神所創造的“最高級別的天堂之家”因為我們來自那裏,回去吧,我們這些迷失太久的孩子們,回去和神一起再創造別的更高級的遊戲去吧,阿門!

{本篇文章轉載自《UFO中文網》,原文網址: http://www.ufoch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787#lastpost )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上帝粒子」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


世界新聞網 編譯中心/綜合8日電

(美聯社)  
slideshow
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Peter Higgs 圖右)和比利時物理學家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 圖左)在半世紀前假設有「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存在,他們8日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兩人在1964年分別提出一種能賦予宇宙萬物質量的基本粒子存在的假設,解釋物質如何取得質量,形成星球和整個宇宙;這種粒子後來就以希格斯的名字命名,稱為「希格斯玻色子」。

兩人的觀察被譽為是了解宇宙起源的最重要理論之一。希格斯提出宇宙有一個看不見的「希格斯場」(Higgs Field),充滿「希格斯玻色子」,若沒有「希格斯場」,所有粒子將以光速穿越,不會具有質量,原子將不存在。

去年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宣布,他們以大強子對撞機找到一種新的基本粒子,與希格斯玻色子「相符」,證實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也肯定了希格斯與恩格勒的成就。

84歲的希格斯得知獲獎後表示「不敢當」,「我也要恭喜所有對發現這種新粒子有貢獻的人。」80歲的恩格勒也表示,樂於接受這個獎。兩人將分享800萬瑞典克朗(約125萬美元)獎金。

諾貝爾評審團說:「希格斯玻色子來自一個看不見的場,填滿所有宇宙空間,即使宇宙看起來是空的,這個場仍存在。沒有它,我們就不存在,因為粒子與這個場接觸,才會獲得質量。」

1964年,六位物理學家分別在三個小組進行研究,發表了許多有關粒子如何獲得質量的論文。第一位發表者是布勞特,他已於2011年去世;接著是恩格勒,提出一個能賦予質量的粒子場侵入早期的宇宙,在此之前,宇宙充滿沒有質量的粒子。

然後是希格斯首度提出,唯有一種不明的粒子存在,才會產生質量。因此,這種不明粒子就稱為「希格斯玻色子」。  物理學界在1970年代設計了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但無法解釋為何有些粒子有質量,有些則無,例如光子。答案就在充滿玻色子的「希格斯場」,基本粒子穿過「希格斯場」時,與它的互動程度不同,互動大的就獲得質量,反之則無。

希格斯玻色子是標準模型預言的61種基本粒子中,最後一種被實驗證實的粒子。